作者:和柯旭
在一些人看来,“嘬老”和“啃老”一样,只是程度较轻。实际上,在我们身边,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已成年的子女施以援手,很是平常。
是无奈还是心疼?这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浓度,远比一个标签要复杂得多。近日,笔者走进三组家庭,听父母们说说为什么愿意让孩子“嘬”。
支付购房首付款 但有明确资助规则
“小两口想在杭州安定下来,还是得有间自己的房子。”59岁的王叔叔说,为了帮助年轻人减轻一定压力,两家人商议后决定,他们支付房子首付款,亲家买辆代步车。
为什么说是“嘬”而不是“啃”?
“我明确告诉儿子,我们最多只能帮忙支付房子的首付款,并协助支付第一年的月供,但之后的月供就得靠他们自己了。”王叔叔说。
对此,他表示:“我得让他明白,父母并非取款机,爱也不是无底洞。我帮他攻克了第一个难关,剩下的困难他得有独自承担的能力。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都得靠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城市站稳脚跟。”
女儿留在身边很幸福 但也忧虑她未来发展
今年刚刚毕业的小刘选择了回河南老家发展,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相互依赖关系。
小刘参加工作不久,每月拿到手的工资3000多元,刨除日常开销后所剩无几。
“她的收入够自己买买衣服、吃吃饭就不错了。”小刘的母亲王阿姨说,年轻人刚参加工作,有个过渡期很正常。母女之间,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沟通方式。
“钱的事,我俩一般不明说。她要是没钱,就会撒娇,一句‘妈,你最好了’,我心软,啥都答应了。”王阿姨笑着说。
聊起为何愿意让女儿“嘬”着,王阿姨的理由很感性:“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想着去大城市发展,女儿愿意留在小县城,能够在自己身边,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女儿虽然在经济上依赖她,但在生活上却是她的主心骨。
“打扫卫生、洗衣做饭能有个人帮衬。我有个头疼脑热,也是她跑前跑后。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王阿姨欣慰地说。
但这种“相互需要”里,也藏着王阿姨的忧虑:一直留在小县城,女儿能否有符合她预期的个人发展?一边享受着她在身边的温暖,一边又替她看不见的未来发愁。
一心扑在孙辈身上 被“嘬”是一种主动选择
李叔叔今年65岁,他退休之后的重心就是操心孙辈的照顾问题。
李叔叔的儿子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加班是常态。孩子出生后,时间和经济方面夫妻二人都承担着不小的压力。
为了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老两口从老家搬到苏州,负责接送孙子上幼儿园,还要补贴各种培训费用。
“都说要赢在起跑线,英语、美术、游泳都得学。好一点的机构,价格还都不便宜。”李叔叔掰着指头细数为孙辈这些年的投入。
除了经济支持,老两口还付出了几乎全部时间。每天早上7时起床做早饭,送孙子上学,下午4时接回,还要陪读陪玩。
问及是否心疼这些付出,老两口异口同声:“为了下一代,值得。而且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感情很融洽,我们也享受着亲情的温暖。”
不过,李叔叔也坦言,偶尔会担心这种付出是否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但看到他们那么辛苦,又忍不住要帮忙。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