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45|回复: 0

何以中国 何以世界 何以未来

[复制链接]

何以中国 何以世界 何以未来

发表于 2025-10-24 19:18:04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举行,五百余位学者云集黄浦江畔,奔赴一场思想之约。

在很长时间里,被命名为“汉学”的、以历史性的“他者中国”为主要对象的学问,在全球并不那么“瞩目”。中国学则超越了这样的范畴——其研究范围,从“过去的中国”扩展至“正在变化中的中国”;其研究重心,从“文献的中国”转向“实践的中国”。而学科的嬗变背后,是世界与国家之变。

今天,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丛林法则暗流涌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地缘政治、经贸、技术等领域,充满动荡和冲击。这背后,当共识持续弱化、撕裂不断加剧,人类的文明直面考验与危机。

这样的时刻,世界的目光在投向中国——这里的现代化,一方面在展现发展的深厚动力和强大韧性,一方面更在传递自有其美的价值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中国清楚自己的角色,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并为它们提供机会,开启或者深化现代化进程。”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全球经济中心正在东移,从“西方时代”转向“东方亚洲时代”的过程中,“中国真的成为了磁铁一样的、有巨大吸引力的国家”。

在为数众多的中国观察者和中国学研究者中,这样的判断已是显著共识。并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身处变革动荡之中的世界,不仅期待知道中国“是什么”,更需要知道中国“为什么”。这也正是“中国学”的热度与日俱增的缘由——中国之于世界的研究者,不仅仅是一个对象,更不只是“他者”,而可以是一种方法。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惊叹,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对世界来说,这是读懂中国的钥匙。对中国来说,这是树立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世界的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中国。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文明,也是需要持续守正创新、不断传承发展的文明。只有贯通历史、置身世界,才能构建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思想、知识体系——它们真正植根于这片土地,具有自主性原创性,同时能为世界所接受、给文明以启迪。

“中国学”就是一个具象的载体。这绝不是一门区域的学问、封闭的探讨,更不是“自嗨”,而应当是观照文化传承的镜子、促成文明对话的纽带。它不仅是关于中国的学问,也应当是考虑全人类共同命题的思想实践。


(《解放日报》10.14 吉方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