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抢座三个月后诊断出心理疾病 老人与孩子谁占理?
事发上海地铁!73岁的老人和12岁的女孩因抢座起冲突,场面一度失控,事发三个月后,女孩被诊断出心理问题。女孩家属认为抢座事件是病因,将老人及其儿子告上法庭,法庭会如何判决?
因“抢座大战”,而患心理问题?
2023年12月7日19时晚高峰时段,上海地铁2号线车厢内,12岁的小张和73岁的陈阿婆几乎同时盯上了一空出的座位,双方互不相让,几句口角后,矛盾迅速激化。
小张父亲张先生表示,女儿在空位正常落座时,被陈阿婆强行挤开并落座。张先生当即指出其不应暴力与儿童抢座,但陈阿婆非但未向小张道歉,还和她的儿子一起辱骂张先生父女。而陈阿婆儿子反驳称当天并不存在强行抢座、暴力抢座,是张先生先指责陈阿婆,双方才发生了争执,眼见没空位了,小张还一屁股坐到陈阿婆的腿上。张先生说自己是让小张在陈阿婆和另外一名乘客中间坐下。
本不复杂的冲突因张先生拿出手机拍摄,致使场面失控。张先生称,陈阿婆母子持续对小张进行辱骂,导致小张之后崩溃大哭数小时。几分钟后,张先生报警,陈阿婆母子拒不道歉。
事发三个月后,小张到某医院寻求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帮助,并被诊断为伴有焦虑的适应障碍,后续还需心理治疗。
判决: 难以证明因果关系,驳回诉讼请求
张先生认为女儿小张的心理问题就是因为这起地铁争座引发的,小张至今仍处于恐惧和阴影中,夜晚难以入睡且易惊醒,不敢独自进入公共场所,不敢与陌生人交流,在家也变得沉默寡言。
2025年1月,小张把陈阿婆母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疗费840元、精神损失抚慰金10000元、律师费5000元,合计15840元。
法院认为小张就诊时距事发已间隔数月,其提供的就诊记录中对于病情的描述系小张自述,医院诊断结果亦是基于小张的自述,仅凭就诊记录难以证明小张诉称的精神损害与陈阿婆母子行为间存在因果关系。
经审理,法院驳回了小张的诉讼请求。
律师: 心理问题的判决需充分证据和法律框架
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法律赔偿之间的关系,常常成为许多案件中的难点。法院的判决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神损害的因果关系往往很难明确界定。虽然张先生主张,小张的心理问题源自地铁事件,但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单一事件的影响难以构成直接证据。
在医学界,心理障碍的形成并非某个特定事件的简单后果,而是长期压力、环境因素、个体情绪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因此,精神损害的认定需要更为细致和全面的证据。法院在判决时需要基于充分的证据和法律框架进行审慎判断,这也是本案被驳回的主要原因。
据上观新闻
内容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