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是一个新变化。与此同时,带病长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在这些变化面前,从前那些面对衰老和疾病的观念与做法,未必还可行。
为此,我们专访了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康琳。
图:源自网络
是老了,而不是病了
记者: 我们一般会认为60岁算是老年人了。那么,现在还处于中年的1965年及稍晚些出生的人,就即将进入老年了。在协和医院老年科,您接触到的患者是怎么样的年龄跨度?
康琳: 我们现在挂号没有一个明确的年龄界限,甚至遇到过最年轻的,20多岁的人也来看老年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有好多问题,好像不是哪一个专科能解决的。他看好像老年科都能够解答,就挂了号。但是,大部分人还是60岁以上。
记者: 很多人日常看病,比如说心脏不好,他可能去心内科;肝不好,他就去消化内科。一般是出现了哪些症状,或者明显的原因,他们才会到老年科?
康琳: 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老年科是做什么的?因为西医的就诊方式就是把身体分成不同的器官和系统,比如我觉得可能是心脏有问题,我就挂心内科。但人到了老年阶段,如果以症状切入,很多情况下难以从主观上判断他是什么问题。比如说,胸疼,有可能是心脏的问题,也可能是呼吸的问题,也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的问题,甚至可能是皮肤带状疱疹的问题。另外一种情况是,老年人的不舒服往往是很多因素叠加导致的,不局限于某一个脏器出了问题。那针对老年群体,就需要我们不能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有一些不舒适可能不是脏器的问题,心理情绪也会有躯体化的表现,我们也需要去判断。
记者: 这里其实就有一个问题,老人或者家属如何判断这些症状是老了还是病了?
康琳: 其实在现代医学中,这也是很难的一个话题。就像您说的,我们不提倡把所有的症状都当成病来治疗。我讲一个例子,动脉硬化算不算疾病?如果是一个80岁的人,我可能并不把它当作一个疾病。他老到那个程度了,就跟外貌上长皱纹一样,血管也会长皱纹。以前大家认为没有病叫健康,但“病”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把高血压、高血脂都定义为疾病的话,在80岁以上的老人里可能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没有病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了,人就会血压高。所以,我们需要对健康有一个新定义,现在WHO有一个定义是,健康不以年龄做界定,也不以疾病做定义,而是以功能作为主要的切入点。尽管你有疾病,你年龄很大,但是你能够相对比较自理,心理情绪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还能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体现社会价值,这就是健康。
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器官的组合
记者: 怎么定义老人的健康,引申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西方医学曾经有一个阶段,会说在大夫眼里人就是器官的组合。可是医学发展到今天,是把人看作一个整体,把人的感受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我们能这样理解理念的变化吗?
康琳: 是的。我们原来是从西医、从解剖的角度去把人的健康分成不同的系统。但是越到老龄化社会,影响健康的因素共存的情况变多了。我们发现这些因素很难隔离,需要跳出器官和系统,把健康当作一个整体。
如果用单病思维去治疗老年人,我要治疗这个病,就要排除统计学上的混杂因素,就把其他病也排除掉了。
单病的《临床指南》应用到真实世界去指导治疗时,它如果面对情况复杂的老年人群,是没法给出答案的。不是说他的心脏坏了,我只治心脏。可能这个老人吃了治心脏的药,消化道就出血了,然后如果我只考虑消化道出血怎么处置,老人的心肌就梗塞了。没有哪一个单病指南能告诉我怎么办,只能跟不同的个体,共同决策治疗方案。
记者: 所以,我们会提倡回到患者本人,尊重他的意思和感受是吗?
康琳: 是的。我觉得关键点就是,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老年人的意愿可能跟科学理念或者普世价值观相冲突,但是他的生命历程和他对自我的判断就是这样的。
记者: 尊重老人,除了医疗上的,还涉及子女或者伴侣等照护者。我们会看到一些比较孝顺的子女,他们忍不住会批评老人,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康琳: 对,他没有办法感同身受。另外,从传统观念上,照护者的关注点也不在老人的感受上,而是各种指标。我再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个女儿推着父亲来看病。我常规地问老人,哪里不舒服?老人说,他最近吃饭不香。他女儿马上就打断了,说挂号要看主要问题,让老人先说一说自己的心脏。结果我一看老人的心脏,做过支架手术,但药物控制得很好。他的指标没有问题,也没有症状。老人又说自己排便特别费劲,每天很折磨。他女儿又打断他,说咱们好不容易挂了一个专家号,你再说一说你的肺。我一看,肺在用药,稍微调整一下用药的时间和剂型就可以了。我问,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老人说,睡不着觉,每天太影响他了。他女儿又打断他,说你怎么老说这些没用的,说一说你的胃。
这就是家属的传统观念,脏器是要命的器官,关注点始终围绕着脏器。但是对于老人来讲,吃饭不香、睡不着觉、大小便控制不了等等,这些才是影响他生活的事情。甚至,疼痛都是一个主观的事情,可能跟躯体有关,可能跟心理有关,也可能跟环境有关。我们关心老年人,要从整体健康上考虑。我认为未来老年人的体检都应该扩展,不能只看血压、心率等指标,而是应该把老年人的知觉、情绪等切身感受也纳入进来。
如果我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共情老年人的日常。在我们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他们。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第32期 吴琪)
来源 :文摘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