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老漂”,指从外地来到子女所在城市,帮子女看孩子、做家务的老人,是子女在城市扎根的摆渡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辉近年来围绕老漂族现象开展调查研究,主持完成以老漂族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本文节选自其著作《银发摆渡人》,讲述老漂家庭中难相处的婆媳关系。
【文/陈辉】
老漂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包含许多丰富的内容,展现出复杂的关系图景。
老漂家庭的婆媳关系与传统婆媳关系区别很大。传统婆媳关系既发生在家庭空间,也发生在村落社会。老漂家庭的婆媳关系,主要发生在狭小的家庭空间中。
传统婆媳关系涉及当家权的争夺。老漂家庭中的婆媳矛盾,有时候与当家权有关,但更多时候源于两代人生活方式和育儿观念的碰撞。
在村落中,婆媳矛盾的破裂往往会带来分家,从而缓和矛盾、建立边界。但是在都市老漂家庭中,两代人本来就没有完全合在一起,许多婆婆主要是临时帮忙者的角色。她可以选择走,但是轻易不会提出,即便提出,也很少真正实施。发展是家庭最大的政治,婆婆和儿媳妇考虑到这一点,也会保持克制。
所以老漂家庭的婆媳矛盾往往是隐性的,即便有斗争,也常常隐而不发、斗而不破。

资料图
小事也是大事
有的老漂说,婆媳矛盾无大事。听婆婆或儿媳妇讲起彼此的矛盾,也主要是琐碎小事。琐碎是家庭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有时候,判断事情大小的标准,不在于事情本身,而是要看事情发生在谁和谁之间,因为关系的属性影响着人们对于事情的认知和应对。
老漂家庭中的婆媳矛盾,主要是由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琐碎的差异,在敏感中发酵,可能成为影响关系的大事。受城乡差异、代际差异和区域差异的影响,婆媳之间在生活方式和孩子抚育方式方面秉持不同理念,引发饮食安排、家务安排、购物消费和生活节奏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琐碎矛盾或明或暗,在家庭生活空间中重复展现。
饮食之争
婆媳之间的饮食矛盾,有些是口味差异引起的,有些是生活水平差异引起的。跨地区特别是跨省通婚,更容易出现由饮食口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饮食水平差异引发的矛盾,更大比例发生在农村婆婆和城市儿媳妇之间。
跟儿媳妇的摩擦在饮食上面比较明显吧!她是本地人,她喜欢吃的东西我都不会做;我喜欢吃比较辣的东西,她吃不了。她可能还是比较习惯吃面吧,但是她自己不会做,我做出来也不是她爱吃的味道。但儿媳妇性格很好,我们之间不会因此吵架。(访谈案例编号X017)
案例中的婆婆是四川人,儿媳妇是陕西人,婆婆擅长炒菜且偏辣,儿媳妇偏好面食但自己又不会做。本案例中的口味差异并未引发明显的婆媳矛盾,但在有些家庭,口味差异却被借题发挥,小事成为大事,上升到家庭政治层面。也许儿媳妇会抱怨,婆婆只爱做自己儿子爱吃的,不尊重儿媳妇的口味,不在乎儿媳妇的感受。有些家庭的婆婆有这种敏感性,做饭时会多加注意,照顾儿媳妇的口味。
跨地区婚姻特别是跨省婚姻,给许多老漂族的饮食安排提出了挑战。这既涉及烹饪能力问题,也涉及意识问题,还涉及儿媳妇或女婿对待口味问题的态度。口味引发的婆媳矛盾,多数发生在老漂到来初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口味磨合和彼此调适,普遍会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模式。
之前在家种地,地里啥都有,也不用咋买菜。现在就是啥都要买,刚来的时候舍不得,不用我掏钱我也不舍得!儿媳妇就劝我多买点菜和肉,顿顿都要有肉。哪能这样吃?后来他俩就下班去买,说我光买便宜的不好。买回来我就得做,做少了不够吃,做多了吃不完,剩下的他俩又不吃,也不让我吃,都让倒了。你说可不可惜?我吃了几十年剩饭了有啥事?我一说,儿媳妇嫌我管得多,说不想和我争。不过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访谈案例编号W016)
相比于口味差异,饮食水平差异引起的婆媳矛盾具有更强的张力。案例中的农村婆婆在饮食安排方面有两个苦恼:
第一,舍不得买菜买肉。农民自己种菜,对蔬菜价格特别敏感,感觉超市的菜贵得离谱。有的农村老人乐于购买一些特价打折的蔬菜。生活相对节俭地区的农村老人,更倾向于将“顿顿都要有肉”理解为奢侈。陕西的卫女士也曾吐槽自家婆媳之间的吃肉话题。卫女士在新疆长大,家中吃肉都是一大盘,但是婆婆所理解的吃肉只是切几片,这种吃法很难让卫女士满足,心里感觉非常不爽。(访谈案例编号C065)

资料图:央视新闻客户端
第二,老人舍不得扔掉剩菜剩饭。一些年轻人认为吃剩菜剩饭不利于身体健康(有的认为剩菜剩饭中含有亚硝酸盐),但许多“50后”“60后”老人认为吃剩菜剩饭并不要紧,扔掉可惜甚至是浪费。老人做饭时,菜量和饭量很难精准把握,剩菜剩饭不可避免。个别家庭会形成一种局面:年轻人不在家吃饭时,老人吃剩菜剩饭;年轻人在家吃饭时,老人做新的。这样就避免了剩菜剩饭问题引发的矛盾。
婆媳之间围绕饮食方面的交流,大多集中在进餐时间。一些儿媳妇会利用这个机会对婆婆做的菜肴进行评价,指出不足,提出建议。有的婆婆在这个时候,就像一个态度极好、追求上进的厨师,耐心听着客人的点评。有的虽然心里不高兴,但也要表现出倾听的姿态。
儿媳妇(儿子)发表评价,婆婆(妈妈)听取评价,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评价的目的往往是隐性提出期待和要求。若反复提到的要求没有被满足,年轻人就会多少有些不满,甚至在吵架的时候拿饭菜说事。
消费矛盾
消费方式的争议,构成了婆媳矛盾的一个关键内容。许多婆婆特别是农村婆婆都会抱怨儿媳妇太爱买东西。针对儿媳妇消费方面的不满,大多数婆婆并不会当面讲出来,只是偶尔跟儿子抱怨。
要说有啥矛盾,我就是看不惯,(儿媳妇)花钱太大手大脚了,东西没坏就不要了,买新的,买回来的东西有的也不能用。前几天买个榨汁机,他们又不做饭,说给我用,我又不会,不够费事的。买了就在那放着,问多少钱,也不和你说实话,我又不傻,跟他们说花钱别那么大方,也不听。
儿子花钱大方,娶个媳妇也不管家,天天在网上买东西,天天给她拿快递,让我儿子说说她,我儿子也不说,我说多了,儿子就说花的不是我的钱,让我别操这个心。我不操心谁操心?我为什么不和儿媳妇说,傻小妮有啥不满意的也不会直接和我说,都是告诉我儿子,我骂我儿子可以,儿媳妇说不得。(访谈案例编号W009)
案例中,老人抱怨了三点。第一,儿媳妇花钱不节省。第二,儿子花钱也不节省。第三,自己跟儿子抱怨时,儿子还替儿媳妇辩解。其实,第三点是老人最不能接受的,因为“花的不是我的钱”的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件事超出了老人的管理范围,老人认为自己并不是家庭经济成员,没有管钱的权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些城市家庭的夫妻各自拿着工资、各花各的,客观上形成了消费分权的局面。这同样为一些婆婆所不理解,不接受“儿媳妇花自己钱”的解释。
他俩天天喝什么奶茶、咖啡,还喝冰的,大冬天的去买雪糕吃,还喜欢去吃火锅、吃烧烤。这东西对身体好吗?一和儿子说,他就说:“好好好,下次不吃了。”其实也不听你的,说多了就嫌你烦,和你吵。和儿媳妇不吵架,我不太说她,儿媳妇还是不一样,说多了她往心里去。和小区的朋友说“儿媳妇光吃烧烤呀奶茶呀不健康”,他们就告诉我,小孩上班那么累,有点自己的爱好也正常。为了不吵架,我现在也不说了。(访谈案例编号W018)
案例中,老人除了心疼钱、担忧儿子攒不下钱,还担忧孩子经常在外吃饭会影响身体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其他老漂对年轻人吃夜宵、喝奶茶的行为给出了解释,将其归因于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如果说这种解释还能够被老漂所理解和接受的话,那么宠物消费则完全超出了一些老漂的理解范围。
好几天没有看见来自江西的吕大姐了,一打听,原来是与儿媳妇闹僵了。起因是家中的宠物狗,儿媳妇和小孙女视狗如命,婆婆管接送孙女上幼儿园,还得管遛狗,伺候狗吃饭。有次午饭,她把自己吃剩下的饭菜喂了狗,没有喂儿媳妇买的狗粮。说来也怪了,狗狗闹腹泻了。当儿媳妇知道狗狗腹泻是吃了剩饭剩菜引起的时,忍不住责怪了婆婆几句。本来话也不重,婆婆却受不了,觉得自己活得还不如一条狗。后来儿媳妇又是道歉又是说软话,当婆婆的还是回江西老家了。(案例信息来自《杭州老漂日记》2018年1月26日)
孟女士对儿媳妇养猫也有诸多不满。家中客厅放置了许多供猫玩耍的大型玩具,占了很大空间,角落里还堆放了许多猫粮。猫经常把家里弄乱,不好收拾。最让老人生气的是,养猫一年要花上万元。(访谈案例编号C012)
头一个案例中婆婆之所以愤然返回家乡,最可能的原因是儿媳妇因为宠物狗生病而责怪自己,这让婆婆感叹自己家庭地位太低,为家庭辛苦付出却得不到基本尊重,甚至认为“自己活得还不如一条狗”。后一个案例中婆媳没有正面发生矛盾,但老人同样因为养宠物增加家务负担和浪费钱而心存不满。
婆媳两代人秉持不同的消费观念。在年轻人的生活逻辑中,消费既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机制。一些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也需要通过消费去消解。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更加注重攒钱,努力抑制消费,增加积累,特别是在经济压力大、涉及还贷压力的家庭,老人更容易因为消费多、攒不下钱而替儿子、儿媳妇着急。从深层次看,老漂因为不掌握家庭经济权力,所以针对儿子、儿媳妇消费方面的不满,更多是憋在心里,一个人生闷气。

抚育矛盾
本书第二章第二节关注了老漂族与子代有关抚育观念的差异。老漂族的普遍抚育定位是“带孩子”,核心目标是保障孙辈的温饱和安全。子代则更加注重基于科学理念的营养、卫生和早教需求的满足。
难道看娃就只有抱着这一件事吗?该不该换尿不湿,洗不洗屁股,奶瓶奶嘴消不消毒,孩子要不要洗漱涂抹护理霜,脖子淹不淹,屁股红不红,让孩子玩什么玩具,这些都只有我一个人操心打理。遇上懒惰的老人,真心累……(微博用户m**发表于2023年5月10日)
在小区跟一个老婆婆聊天,她抱怨说退休了好心来深圳帮儿子带孙子,儿媳妇却总是指手画脚,说不可以跟孙子说“再哭,警察就来抓你啦”“再哭,奶奶就不要你了”。我们以前带孩子都这样说的,你看孩子他爸也长得很好啊,凭什么她不让我这样说。(微博用户宜**发表于2023年7月14日)
在孩子教育理念方面,潘琳跟儿媳妇产生了分歧。儿媳妇要给孩子包尿片,潘琳认为尿片捂着太热;儿媳妇想要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但潘琳怕孩子吃不饱,坚持喂孩子;儿媳妇希望孩子早点学会各种规则,潘琳则认为孩子快乐幸福最重要,怎么开心就怎么玩。老人与年轻人的作息也不同。年轻人喜欢熬夜,潘琳则习惯早睡早起。因为这些琐事,家庭不时发生一些小矛盾,让潘琳感到心累,不时产生返乡的念头。
注重抚育质量的儿媳妇,往往对婆婆有着更多要求,所以经常会埋怨老人带孩子过于简单粗糙或不讲究方式方法。在一些老人看来,给奶瓶消毒、勤洗屁股、涂护理霜都是多余的。所以案例中的婆婆可能并不是懒惰,只是抚育观念使然。一些婆婆苦恼于儿媳妇不接受自己带孩子的方式,甚至连自己和孙子、孙女说话的方式都要干涉。
婆媳之间有关抚育方式的矛盾,在孩子刚出生就开始了。关于婴幼儿生病后该如何治疗,一些婆媳也会起争执。许多婆婆偏向于老办法、土办法,儿媳妇则更相信现代医学。
孩子刚一岁的时候,生了病,婆婆用土办法,托人弄到老鹰爪子的粉,给孩子喂。我不同意婆婆的偏方,但是我老公是妈宝男,就听他妈妈的。(访谈案例编号C020)
孩子出生几个月,肚子疼,老人非要用烧过的鸡蛋给孩子喂,结果也引发了争执。还好老公也反对,知道这样的治疗方法不妥当,不能相信土办法。但是他妈妈批评儿子说:你小时候肚子疼,就是这么治好的。(访谈案例编号C029)
我母亲带孩子时,喜欢老家的一种土办法,不管孩子生了什么病,都用活络油。我媳妇是医生,特别反对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疗法。(访谈案例编号C035)
以上三个家庭,都因为婴儿生病的医治方法引发了婆媳矛盾。婆婆的土办法或偏方,往往是多年前医疗条件不好,人们自己摸索中形成的经验,融合了许多中医或民间信仰的内容。儿媳妇对这些要么将信将疑,要么坚决反对。此时儿子的态度就比较关键。如果他站在母亲这边,婆媳矛盾就可能更尖锐;如果他站在妻子这边,母子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孩子吃饭穿衣方面,婆媳之间也存在分歧。有的家庭,老人普遍害怕孩子着凉,所以倾向于多穿一些;儿媳妇则怕孩子捂着,希望少穿一些。有的家庭则反过来,老人说“要想孩儿安,就要多受饥和寒”,所以让孩子穿少些;年轻人则害怕孩子感冒,倾向于多穿些。正如西安的龚先生所说,其实婆婆和妻子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理念不同。(访谈案例编号C004)武汉的于先生也曾有过类似烦恼。
女儿小时候,因为穿衣服,媳妇和我爸妈闹过矛盾。我爸妈摸孩子手,手凉,说明穿少了,就得加衣服。我媳妇在网上看的方法是摸背测温法,手凉不一定背凉,只有背凉的时候才需要加衣服。因为测温方法不一样,意见不一样,他们发生过争执。结果孩子有时候穿得多,有时候穿得少,那段时间经常感冒。(访谈案例编号C070)
于先生在讲述这个过程的时候,给人两个感觉:
第一,云淡风轻。所谓云淡风轻,即很平静地叙述了媳妇和父母在孩子穿衣问题上的分歧,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发生过争执”。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争执过程很可能并不云淡风轻。因为双方都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对的。一个是母亲多年积累的经验,一个是妻子新学习的方法。即便二人不直接发生公开争执,但因心理抵触而生的气,肯定也不小。第二,置身事外。所谓置身事外,是说于先生仿佛一个旁观者,没有卷入这场有关测温法的路线之争。可能他当时也是迷惑的,不知哪个更合理。也许他不想站队,只能保持观望,最后让事实说话。
访谈时,于先生针对这个事又总结了两点:其一,不能尽信网上专家的育儿方法,要从实践出发;其二,也许两种方法都没错,一直保持(凉一点或热一点)可能就习惯了,关键是不能变来变去,不能多头管理,否则孩子受罪。
关于孩子的手机管理问题,也容易引发婆媳矛盾。 佛山的苏女士向笔者抱怨:“我婆婆总是把手机给孩子,我跟她说看手机对孩子眼睛不好,她嘴上答应,但下次还是这样,就是不 改。”(访谈案例编号C021)像苏女士家一样,许多老漂家庭都面临手机管理的烦恼。有时老人因为要做家务,就可能把手机给孩子当玩具,让孩子安静下来。有时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回来,也会跟老人索要手机玩耍,大部分老人都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儿媳妇下班回来,发现孩子在玩手机,认为老人看孩子不负责,就会心生不满。
资料图
长沙的卢女士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管教方式,认为孩子犯错时,大人更应该讲道理,而不是吼孩子。但是婆婆往往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吼叫孩子,使孩子受到惊吓,这让卢女士很难受。卢女士尝试和婆婆沟通,建议不要吼叫孩子,但是婆婆说:“我们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卢女士就反问婆婆:“您认为您儿子和您女儿的性格都很好吗?”卢女士认为,老公和大姑子的性格,正是公公婆婆缺点的综合体。卢女士说:“我的这个理念,并不完全是从网上学的,而是受自己家庭影响。我从小到大,家庭氛围就很好。我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尽可能回避争执。我爸爸遇事不慌,所以我也很冷静,遇事情不激动,心率长期维持在每分钟60次左右。”(访谈案例编号C051)
这个案例有以下几点值得分析。
其一,婆婆跟儿媳妇说“我们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许多老人都是如此,并不会像儿媳妇那样质疑管教方式本身的问题。大部分老漂基于习惯管教孩子,继承了父母和自己的互动方式。新生代父母倾向于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主体,父母更应该尊重孩子,关注其心理健康。
其二,为了让婆婆意识到自身管教方式的问题,儿媳妇的策略是将老公和大姑子的性格问题归因于老人的不当管教方式。孩子教育问题的争议不再局限于如何应对孩子犯错误,而是扩大为婆婆家庭教育的失败。婆媳矛盾议题已经扩展。
其三,婆媳之间关于孩子管教方式的矛盾,既表现为传统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差异,还与不同的家庭环境有关。案例中儿媳妇对吼叫模式特别反感,不仅因为现代育儿理念更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还因为娘家父母对自己都很温和,氛围很好。卢女士原生家庭的沟通方式,影响着自己在新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偏好。
婆媳之间围绕孩子教育方式发生分歧或争执后,许多老人会重新定位自己的抚育角色,以此适应儿媳妇的要求和偏好。
和儿媳妇一起住还是得注意呀,怕儿媳妇觉得哪儿不舒服了,还是要小心点。一般也没啥,都顺着儿媳妇来。儿子、儿媳妇都孝顺,给你买买衣裳呀,也顺着你的心意,你做啥他们吃啥。没闹过什么大矛盾,有也是为了带小孩,说我溺爱小孩,也是让儿子跟我们说。小孩玩的玩具一直都是我收拾的。我记得清楚,有一次,儿媳妇说要培养小孩独立自主能力。他们年轻人有自己带小孩的一套,但是孙子哭得不行,我心疼,就劝了几句,儿媳妇当时也没说啥,就过去了。后来儿子跟我讲,儿媳妇教育小孩的时候让我别管,我跟儿子解释:“也不是说溺爱,小孩哭久了也不好。”从这以后,儿媳妇说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我只管带孩子。(访谈案例编号W003)
案例展示了儿媳妇在不同问题上对婆婆态度的差异。在生活安排方面,儿媳妇不挑剔老人做的饭菜,还给老人买衣服。但是在教育方面,儿媳妇却显得比较严厉认真,捍卫孩子教育主导权。
老漂家庭中婆媳之间围绕孩子教育产生的矛盾,大多发生于儿媳妇批评孩子的时候,老人心疼孩子,帮孩子说话或和稀泥。这往往引发儿媳妇不满,认为管教孩子时最怕两种声音,希望婆婆和自己保持一致,最好不干涉,至少不护着孩子。案例中儿媳妇比较讲究方法,没有当着老人的面发脾气,而是让老公转告。婆婆及时调整自己,将自己定位为带孩子的角色。就这样,家庭中形成了带孩子和育儿的分工模式,老人负责带孩子,儿媳妇负责育儿,老漂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话语权不断弱化。
西安老漂郝女士也因为管教孩子和儿媳妇闹过矛盾。郝女士比较严厉,将管教儿子的严厉方式用到了孙女身上,只要孙女犯了错误,就忍不住批评。儿媳妇在场时,看见女儿被批评哭了,十分心疼,就会替女儿说话,认为小孩子犯错误很正常。看见儿媳妇这样说,郝女士就认为儿媳妇不会教育孩子,也会因此而生儿媳妇的气,担心儿媳妇教育不好孩子。(访谈案例编号C044)
与上一个案例不同,此案例中婆婆对孩子更加严厉。两个案例都展现了老漂家庭中婆媳对孩子教育主导权的争夺。大多数老漂家庭中,儿媳妇掌握着管教孩子的主导权,尽可能弱化婆婆管教孩子的权力。有的婆婆会默默接受管教孩子的边缘地位,有的则努力和儿媳妇沟通并进行自我学习调适。
孙女没上学的时候(我和儿媳妇)闹过几次。我就是老师,小孩教育怎么不能管?儿子跟我讲了几次,让我不要管了,光管做饭、领孩子、洗衣服、打扫卫生,说我没文化,教育不了。我感觉这样不行,儿媳妇白天上班也不在家,孙女还是要教育,我就问儿媳妇要怎么做。我问她,她也愿意跟我讲,还教我上网学怎么给小孩做饭、怎么喂、小孩闹气怎么办。(访谈案例编号W013)
案例中的婆婆非常不满,儿媳妇竟然不让自己教育孩子。她不能接受儿子说的“没文化”这个理由,她自己本身就是老师,不可能不懂教育。更关键的是,婆婆认为将自己完全排除在家庭教育之外也不现实。因为孩子父母白天都不在家,回来后和孩子相处时间也比较短,但奶奶和孙女待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所以不应该剥夺老人教育孩子的权利。案例中,婆婆和儿媳妇充分沟通,学习新的抚育教育方式,营造了相对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此外,许多老漂家庭在家务安排中也存在一些张力。例如在成都调研时,内蒙古老漂段女士抱怨说:“儿媳妇洗衣服特别勤。有时孙子衣服只穿了一会儿,下午再出去,也要重新换一件,甚至很多时候把只穿一会儿的衣服扔到洗衣机里。”老人认为这样频繁洗,不仅费水、费洗衣液,还费时间,可能衣服没穿坏却洗坏了!许多时候衣服洗完了,晾晒任务最终还是落在老人身上。这位老人心里不满,有时也不听儿媳妇的安排,偷偷把洗衣机里还没洗的衣服拿出来再给孙子穿上。(访谈案例编号C022)
以上饮食安排、消费方式、抚育方式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了老漂家庭中婆媳矛盾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观念和习惯差异同样存在于母女之间,只不过这些差异在婆媳之间和母女之间往往产生不同的效应。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婆媳之间,小事也是大事;发生在母女之间,大事也是小事。相比较而言,因为母女之间更容易沟通,即便有争执,也能妥善应对。婆媳之间则不同,因为彼此都很敏感,沟通不顺畅,脸色和语气都可能进一步放大认知差异,发酵矛盾。
具体的家庭生活安排,隐藏着一种家庭权力,即按照谁的偏好来安排家庭生活。老漂家庭中,这种权力主要在子代手中,子代会给老年人提要求、提建议,表达需要。这本身就表现着家庭生活中的一种权力关系。有的老漂抱怨:“一些年轻人存在一种奇怪的巨婴心态,对生活要求很高,但是自己时间或能力不足,精力投入不够,却对老人提出很多要求,求全责备。”一些年轻人将对生活的高标准、严要求及由此引发的精力成本转嫁到老漂身上,凸显出家庭关系中代际权力地位的失衡。
婆婆通常不会在具体生活方面将矛盾显性化,针对生活中的种种不满,更多停留在“看不惯”层面,对诸多生活细节的不满意留在心里,轻易不表现出来。她可能会跟家中老伴讲、跟别的老漂讲,实在看不惯了,才可能跟儿子抱怨,但很少会跟儿媳妇挑明说破。这也反映了老漂族特别是婆婆在子女家的自我生活定位:多干活、少管事。正因为如此,许多老漂家庭中婆媳之间的生活方式矛盾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相比较而言,关于抚育方式的矛盾比饮食、消费方面的矛盾更容易显性化。
来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