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302|回复: 0

试着把“我应该”换成“我能够”, 内疚把握好度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复制链接]

试着把“我应该”换成“我能够”, 内疚把握好度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发表于 2024-12-23 18:44:43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2302 0 查看全部




“都怪我没有看好娃娃,害他摔伤进了医院。”近段时间,徐阿姨总是反复念叨同一句话。上周末,她带6岁的小孙子在小区里玩耍,遇到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一时开心多聊了几句。没想到一不留神,小孙子从不远处的一个台阶上摔了下来。送医检查后发现孩子轻微骨折,徐阿姨陷入深深的自责。


此后,徐阿姨就变得异常紧张,几乎时刻黏在孙子身边。“我以为小区环境够安全,就放松了警惕。”“我怎么能光顾着聊天把孩子给忘了呢?”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徐阿姨还是自责不已,甚至出现食欲下降、失眠等症状。


孩子摔伤后,儿子、儿媳并没有责怪徐阿姨,反而一直宽慰她。儿子李先生说,母亲比较敏感,遇到问题常常难以释怀,容易陷入内疚、自责。比如,看见别人家住大房子,徐阿姨觉得是自己没本事,没给孩子攒下家底;已经上学的大孙子学习遇到困难,她会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提供不了帮助而难过。由于徐阿姨过度内疚的性格,李先生平时说话会特别注意,生怕一句话表达不妥当,又让妈妈无端“揽责上身”。


内疚其实是负责的表现。内疚能够促使人们深入反思,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从而激发承担责任、弥补过错、改进自我的决心和行动。但这一积极作用的前提是适度、合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唐劲松表示,过度内疚型在中老年女性中较为常见,他人的情绪波动、他人的困境、自己无法满足他人的需求,都可能成为陷入自责的原因。


唐劲松提醒,过度内疚可能导致烦恼、焦虑,甚至抑郁,不受控的内疚感还会导致自我厌恶、压力增加。此外,经常感到自己有错也会对个人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产生影响。这样的性格也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如何走出过度内疚的泥潭?医生建议,首先对自己的性格有清晰认识,才能开展有效调整。其次,多自我关怀,试着把“我应该”换成“我能够”或“我可以”。最后,如果发现自己陷入过度内疚,尝试与身边信任的人交流、沟通,或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记者 林乐雨)


来源:浙江老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