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玩具不多,但文娱活动很丰富。孩子们穿着白色衬衣、绿色军装,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与伙伴们一起弹玻璃球、跳格子、跳皮筋、推铁环。这些场景如今还留存在60后的回忆中,是满满的乐趣和数不尽的怀念。
可以说,质朴、简单而快乐是对60后童年的最好概括。记者采访两位来自浙东、浙西地区的60后代表,听他们讲述童年生活中那些乐事。
一套衣服兄弟姐妹轮流穿
上世纪60年代,社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百姓们的衣食住行都很简朴。66岁的傅小华出生于衢州市常山县,家中兄弟姐妹4人,她是老小。在童年的记忆里,她几乎没有穿过新衣服,“衣服是紧俏货,全家孩子往往只有两三身衣服,哥哥姐姐穿不上了,弟弟妹妹接着穿。”
小县城里,没有一家成衣店铺。百姓们凭布票购买布料,托裁缝师傅制衣。傅小华母亲是服装厂工人,会自己做衣服,这个本事在当时十分了得。“我们全家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小孩子一般都是白色衬衫、蓝长裤。”她回忆说,有段时间流行穿绿色军装,母亲就买回染料,将白布放在锅里和染料一起煮,染成绿色,再给孩子们做军装。
这些衣服在兄弟姐妹之间流转,一直到被磨破得不能要了,才舍得丢掉。丢掉前还要仔细检查一下,看能不能寻点干净地方拆下来当补丁。
李浙东出生于宁波市原镇海县(现镇海区)的一个干部家庭,生活条件在当地还算过得去。但即便是这样,三餐也是米饭与地瓜干掺杂着吃。
零食就更不用说,爆米花、白糖冰棍、小麻花是他和小伙伴们解馋的全部。“小麻花刚出油锅脆脆的很香,6分钱一斤,半斤起卖,我有时存了3分钱,就去买2、3根吃吃。”李浙东说,爆米花倒是方便,弄堂里常想起爆米花机器的马达声,父母就会舀一碗米去加工。“每次听见‘嘭’的一声,孩子们都会很兴奋。”
连环画、电影撑起精神世界
虽然儿时的物质条件一般,但李浙东的精神文化世界却不空虚,连环画和电影是他童年两大乐事。
“我记得南街上就有一家书店,里面全是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李浙东这样描述:书店的整面墙都是小人书,堆得很高,有的需要爬到凳子上去拿。“书很精贵,被店老板用一个个硬纸板书套装好,有人来借阅,便从套子里拿出来,还时又重新放回去。”
花1分钱可以看一本书,那时,李浙东只要手上有点零花钱,便会去店里看上一两本,书里的故事基本与解放军打仗有关。“当然只能借阅,哪有钱买呢!”李浙东哈哈笑起来,他说,一本书要两三角,小孩子可没有这个钱。
看电影是托海军部队的福。当时,镇海县还没有电影院,海军部队会定期给战士们拉幕布放电影。百姓们是进不了部队大院的,部队官兵很善良,他们用毛竹杆将幕布搭在围墙上,这样士兵在营房里看正面的电影,百姓们就在围墙外看反面的电影。
“有的人消息很灵通,一早就通知大家晚上去看‘反面电影’,我总是会拿着小凳子,早早坐在海边等着。”李浙东说,当时看的最多的是《南征北战》,虽然看过多遍,但还是不厌,“如今想来,那是我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自主研发”各类玩法和玩具
不似现在学生放学就闭门写作业,那时候的孩子们放学后,总会相约先一起玩躲迷藏、跳房子、接石子等游戏。女同学跳皮筋,男同学打陀螺,到了“老鹰捉小鸡”和“丢绣球”的环节,男女生再聚拢到一起。
“‘跳房子’就是拿石头在地上简单地画一个楼房,大家石头剪刀布,轮着往‘房顶’跳。”傅小华说,石子也能被开发成玩具,用小石子扮演小兵,大石子当做将军,可以用来下棋。当时的“大炮吃小将”游戏,就是他们“自主研发”的。
李浙东和他的小伙伴们也会自主“制造”玩具。那时,家附近有家机械厂,常有直径约为5厘米的圆环形薄铁皮从工厂围墙里倒出来。“那是生产废料,他们倒一批,我们就捡一批。”李浙东和小伙伴们用砖头搭起斜坡,将铁片立着从斜坡上滚下来,比谁的铁片滚得远。孩子们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在贫乏的物质生活中寻找精神的富足,也许这就是60后乐观精神的来源。
代表歌曲: 《学习雷锋好榜样》: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等发表了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好榜样》由生茂作曲、吴洪源作词,该曲创作于1963年,由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首唱。
代表服装: 绿色军装、军帽、红袖套
代表玩具: 铁环、弹弓
代表电影: 《红色娘子军》《地雷战》 《地道战》《阿诗玛》
来源:浙江老 记者 夏凌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