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小慢 于 2025-11-10 17:57 编辑
小编对DeepSeek说:
数字化与老人似乎有一道天然的鸿沟,面对铺天盖地的数字化,除了极少数学习能力极强的老人之外,大多数老人都表现得很无助。对此,不知外国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毕竟,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老龄化社会,让老人跨越数字化鸿沟,也是时代的命题。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并提出你的看法。谢谢!
DeepSeek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且紧迫。在全球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外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理念、模式和具体做法。其核心思想是:这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学习问题”,更是全社会的“包容性问题”。 解决方案需要从“要求老人适应技术”转向“让技术和服务适配老人”。
下面我将从国外的主要做法和对我的一些启示两个方面来介绍。
一、 外国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1. 政府主导,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许多国家将“数字包容”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政府牵头制定政策和提供资源。
欧盟: 实施了“欧洲数字议程”,将“数字技能”作为公民关键能力,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针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培训项目。许多公共图书馆、社区中心都成为免费的培训点。
新加坡: 推行“数字益终身”运动。政府发放补贴,鼓励老年人参加指定的数字技能课程。同时,设立了“数字转型办公室”,专门负责帮助小贩和年长摊主掌握电子支付等技能。
英国: 政府与慈善机构、企业合作,推出了“数字包容网络”,目标是确保每个英国公民都具备基本的数字技能。
2. 社会参与,构建支持网络
光靠政府不够,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多代学习中心”模式(欧洲常见): 在社区中心,让年轻人、志愿者充当“数字导师”,一对一、手把手地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电脑。这既解决了老人的学习问题,也促进了代际交流。
公共图书馆作为核心枢纽(北美、欧洲): 图书馆不仅是借书的地方,更是社区的“数字灯塔”。它们提供免费的电脑和Wi-Fi,并定期开设针对老年人的基础课程,如如何发邮件、网上购物、识别网络诈骗等。
非营利组织的力量: 像美国的“老年人技术服务中心”、英国的“Age UK”等组织,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甚至提供上门服务。
3. 科技企业:推行“包容性设计”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国外的科技公司越来越意识到,忽略老年人市场不仅是社会责任的缺失,也是商业上的短视。
开发“长者模式/简易模式”: 苹果和安卓系统都内置了强大的辅助功能,如字体放大、图标简化、语音助手等。许多手机和应用也专门推出了“长者模式”,只保留最核心的功能(如打电话、发信息、看新闻、视频通话),界面极其简洁。
硬件创新:日本在这个方面做得尤为突出。日本企业为老年人设计了专用手机,按键大、声音响、待机时间长,并且功能极其简单。还有一些专为老人设计的平板电脑,只有几个大大的图标,一点就能视频呼叫家人或护工。
服务保留传统渠道: 即使在数字化程度很高的国家,也强制要求公共服务和商业机构保留线下渠道。例如,在瑞典、丹麦,你可以选择完全通过纸质信件与政府沟通;在日本,即使推广电子支付,现金支付依然被所有商户无条件接受。
4. 代际反哺与家庭支持
在家庭内部,年轻一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反向教导”: 国外的许多家庭中,孙子孙女会耐心地教爷爷奶奶如何使用新的科技产品。这种家庭内部的、非正式的、充满耐心的学习环境,是任何外部培训都无法替代的。
设计“家庭共享”功能: 例如苹果的“家人共享”功能,可以让子女帮助父母管理账户、购买应用、设置医疗ID等,降低了父母独立操作的门槛和风险。
二、 综合分析与看法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数字化与老年人的矛盾,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生态”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点突破。
我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理念转变是根本:从“弃老”到“适老”。
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是老年人“落后”,而是技术和服务的设计“抛弃”了他们。社会的进步不应以任何群体的边缘化为代价。因此,核心是建立“数字适老化”的社会共识。
“科技向善”需要落到实处。
国内的科技公司,尤其是在App和智能设备领域,应当将“适老化”从营销噱头变为产品设计的核心准则之一。强制性的广告、复杂的跳转、诱导性的下载,对年轻人都是负担,对老年人更是灾难。开发真正简洁、安全、易用的“长者模式”,是企业社会责任和巨大市场机遇的结合。
保留“非数字化”选项是文明的底线。
在大力推进数字化的同时,必须为老年人保留一条“传统通道”。无论是在医院、银行、火车站还是超市,必须保证现金支付、人工窗口、电话服务的畅通。这不仅是方便老人,也是维护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的底线。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允许它的公民有“不数字化”的权利。
社区应成为中国的主战场。
中国的社区居委会、老年活动中心、退休办等组织非常健全,可以借鉴国外的“社区中心”模式,将其改造为“数字技能学习基地”。招募志愿者(如退休教师、大学生、热心年轻人),开展定期的、小班制的、免费的培训课程。
家庭是最终的温暖港湾。
再好的社会培训,也比不上子女孙辈一句耐心的讲解。我们年轻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就像当年他们教我们走路、写字一样,去教他们如何扫码、如何视频通话。这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亲情的纽带。
总结来说, 跨越数字鸿沟,是一场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协同、企业创新、家庭关爱四位一体的“全民行动”。它的目标不是让所有老人都成为数字高手,而是确保他们在数字时代里,生活得方便、有尊严、不被抛弃。
当我们谈论帮助老人时,我们其实也是在谈论未来的自己。构建一个对老年人友好的数字社会,就是在为我们所有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温情的未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