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人物纪实报道,为您播出《这位退役老兵投入30多万元为家乡修路建桥,还经常到部队慰问官兵》。采制:总台军事记者张建动,特约记者杨柳岗、张卫东、何国兴;播音:胡铖铖、宋波。
人物档案
郑培林,甘肃兰州人,1967年出生,1986年入伍到武警边防部队。面对部队驻地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郑培林在军营养成了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1990年,郑培林退役后,被分配到兰州市榆中县的石油公司,1995年,郑培林从石油公司辞职,创办润滑油公司。在发展事业的同时,郑培林不忘回报家乡,为村里修路建桥,同时他积极投身拥军事业,多次走进驻守在高山的空军某部,为官兵送去温暖。近年来,郑培林获评“兰州好人”“陇原最美退役军人”。
今年8月7日晚,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导致辖区4个乡镇受灾。灾情发生后,驻地多支部队组织官兵配合地方救援力量展开抢险救灾。家住榆中县的退役老兵郑培林听到消息后,带领公司党员骨干,迅速准备了300多份凉面、400份盒饭和饮用水,第一时间送到防汛抢险救灾一线。他动情地对记者说,虽然离开部队已经有35年,但他的军旅情怀始终没有改变。
郑培林: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我在部队里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几年的从军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
今年58岁的郑培林,瘦高的个子,黝黑的脸庞。他的军旅岁月,是从海拔4700多米的红其拉甫口岸开始的。1986年,19岁的郑培林参军入伍来到武警新疆总队某边防支队,成为在红其拉甫口岸执勤的警卫兵。恶劣的自然环境,让郑培林的内心多了几分思乡之情。郑培林说,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他不怕吃苦,和战友们一起战风斗雪、站岗执勤,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生活。
郑培林:我刚入伍时,部队驻地环境比较艰苦,冬天的气温能低至-40℃,下的雪有一米多厚,早上起来营房的门都推不开,我们只好先从窗户跳出去,再把门从积雪中掏出来。由于海拔高,每天早上起床时,我的脸就会浮肿,头也胀痛,直到三个月后我才慢慢适应。
郑培林在武警边防部队时留影
六个月后,郑培林调换了岗位,先后当过通信员、油料管理员和车辆驾驶员。4年军旅时光虽然匆匆而过,但却让郑培林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增长了文化知识,养成了能吃苦、不怕累的过硬作风。1990年,郑培林退役回到家乡兰州市榆中县,被安置到兰州市榆中县的石油公司工作。郑培林把在部队养成的好作风带到了工作中,很快就得到了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郑培林和同事们驾车到新疆采购石油,在高原气候条件下风餐露宿、艰苦难耐的时候,他的鼓励、开导就像“强心剂”,点燃了大家的拼搏激情。
郑培林:在新疆吐鲁番,即使到了晚上,地面温度也很高,我们把凉席铺在车底下睡觉,脱掉衣服也感觉非常热。那时,我鼓励同事们要坚持下去,不要害怕艰苦。
1995年,郑培林所在的石油公司进行体制改革。郑培林决定辞职,在商海浪潮里闯一闯。创业之初的艰辛,郑培林早有心理准备。为了开办一家润滑油商店,他拿着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5000元人民币,在榆中县租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门面,用木板在店铺里搭起简易的床,与妻子、儿子一家三口挤在店铺里,开启了他退役后新的人生大考。
郑培林:我们当时就在商铺里面搭了个床睡觉,房子密封性差,冬天夜里雪从门缝钻进屋里,第二天早晨就冻成了冰。现在回忆起来,除了寒冷之外,屋里也很危险,因为取暖炉子放在窗户前,如果一氧化碳中毒了怎么办。

郑培林(左一)组织公司所属党员进行学习
在经营中,郑培林时刻告诫自己,必须坚持诚信,用实实在在的服务赢得顾客的好口碑。很快,郑培林的润滑油商店生意有了不小起色,周边工厂的设备用油,都会主动找上门来。
郑培林:那时候水泥厂、化肥厂对润滑油的需求量比较大。我的商铺在开业的那年年底,生意就有了起色。第二年,我购买了小货车,进货也方便多了。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郑培林成立了甘肃昆仑润滑油有限责任公司,先后与几家大厂签订了润滑油专供合同,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尝到了创业甜头的郑培林,没有忘记老家的乡里乡亲。郑培林的家乡在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每逢雨季,出入非常不便。2003年,郑培林先后投入30多万元,为村里修路建桥,还倡导成立了篮球队和锣鼓队,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
郑培林:每个人都要心怀感恩,而我又是受过部队教育的退役军人,对家乡感情也很深,所以出来打拼的这些年,我一直惦记着村里的父老乡亲,想着如果挣了钱,一定要回报家乡。
2017年,身为榆中县政协委员的郑培林跟随政府部门,到驻守在海拔3700多米高山的空军某部慰问,并了解到官兵们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没过多久,郑培林就动员爱心企业,为部队送去饮水机、纯净水、食品、书籍等各类物资。
郑培林:那天,我们和官兵们一起包饺子,大家说:“饺子太香了。”吃完以后,我们帮着收拾碗筷,打扫厨房卫生。
从那以后,郑培林拉上妻子一起参与到拥军事业中。他们经过部队批准,定期来到官兵中间,慢慢地与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有的战士退役几年后,每逢过节还不忘给郑培林打电话送去问候。

郑培林(左一)和妻子周花为空军某部官兵准备特色美食
郑培林的拥军情结,得到了妻子周花的理解和支持。周花告诉记者,这些战士和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他们不怕艰苦,为祖国奉献青春,能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感到很欣慰。
周花:我们能够给官兵送温暖,并且一直坚持下来,感觉非常有意义。
有一年初春,郑培林带着妻子和儿子,驾车拉着做好的牛肉泡馍上山看望官兵。当汽车行驶到半山腰的时候,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汽车陷在了一处积雪较厚的路段。山上连队官兵得知后,马上赶过来援助。
郑培林:雪越来越大,汽车难以前行,我们就拿起铁锹挖雪。山上的官兵也赶来帮忙,几个小时后,才打通了道路,开车到了连队。

郑培林被评为“甘肃省爱国拥军模范”
站在榆中县城区,抬头向远方眺望,山顶的皑皑白雪,清晰可见。郑培林告诉记者,每当看到远方的雪山,他就会想起驻守在那里的官兵,也会想起永远铭记在心的军旅岁月。
郑培林:从退役军人的角度来讲,我也应该为部队作贡献。每次到部队后,我都感觉又回到了从军岁月,跟官兵们沟通多了也有了感情,所以一直惦记着他们。
(文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张建动 杨柳岗 张卫东 何国兴
来源:央广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