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3岁半,刚上幼儿园小班,令人头痛的是:班里有一个孩子总欺负她,抢她的玩具,揪揪她的小辫子……
豆豆性格有些偏内向,每次豆豆都不会主动告诉我和她爸爸,我们都是一步一步逼着问才知道的。孩子打闹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那个孩子总欺负豆豆,我真怕会给她心理造成什么影响。
“我家孩子今天回来脸上又多了道抓痕!”
“玩具被抢了也不敢吭声,一问就哭……”
“明明在家是个小霸王,怎么一到幼儿园就变‘小绵羊’?”
如果你也在家长群里见过这样的吐槽,或者自家娃正经历类似的“社交困境”,别急,今天这篇干货,专治“幼儿园被欺负”的难题!
说实话,当妈的谁受得了这个?
自家捧在手心的宝贝,在家连大声说话都舍不得,结果在幼儿园成了别家孩子的“专属玩具”?
但愤怒归愤怒,咱得冷静——孩子的世界有他们的规则,盲目教“打回去”可能适得其反。
到底该怎么帮孩子?一线园长揭秘的这5招,比教孩子“以暴制暴”管用100倍!
问题出在哪里?
父母的心疼我们都能理解,但我们劝父母要把这事看开,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孩子挨打固然不是好事,但是引导得当,却能丰富孩子的人生经历和处事经验,让他学会与人相处和解决矛盾的方法。
因为每个孩子个性和家教影响的差异,使其行为表现各有不同。
我先分析一下孩子打人的原因:
● 孩子的发展是动作发展优于语言的发展,所以由于语言发展滞后于行为,往往与其他孩子打招呼时就用打人来代替说你好。
● 有些孩子用语言沟通无效时,就用打人来解决问题。
● 个别孩子攻击性强,经常用打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招惹他人。
关注孩子异常信号 身体伤痕异常
孩子通常容易被划伤、擦伤或碰得瘀紫,但如果孩子身上的伤过多,父母可能就要探究一下原因了。孩子可能会羞于承认被欺负了,但是父母需要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待玩具异常
孩子对待他喜欢的小熊、小狗玩具会有异样的行为,他平时会玩给小熊喂饭、给小狗盖被子的游戏,但现在的游戏行为会跟原来有所改变,他会对着玩具指指点点,“你为什么不听话,你排在后面。”更有甚者,他会动手打玩具。他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有可能在他的游戏的过程当中有所体现。
晚上爱做噩梦
真被小朋友打了或看到别人之间有打架的行为了,孩子就害怕了,他有可能会出现做梦惊醒的现象。当有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应该尽快地跟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班里的交往情况。
孩子被欺负后,请不要这样说
● 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吗?
● 你不会打人吗?
● 你怎么不知道反抗呢?
● 他是不是谁都打,他是不是老打人,他是不是又打你了?
● 你就躲着他,他到你跟前,你就躲得远远的,别跟他玩儿。
建议父母这样做
01
先抱抱,再说话——给孩子一座“情绪避风港”
孩子挂着彩回家,千万别劈头盖脸问“谁打的”。
蹲下来,紧紧抱住他,让他感受到你的温度和心跳。这时候,你的怀抱就是他的安全岛。
等孩子放松了,再轻轻问:“今天幼儿园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吗?”
记住,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这件事。
如果孩子感觉到你的焦虑,他会更害怕;但如果你平静而坚定地说:“别怕,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想办法”,他会学会——被欺负不是我的错,但我们可以解决它。
02 玩“角色扮演”——把冲突变成游戏课
孩子不会表达?那就“演”出来!
比如拿出他最爱的玩偶,爸爸假装抢走玩具,妈妈教孩子盯着“小霸王”的眼睛大声说:“这是我的!请还给我!”或者示范如何找老师帮忙:“老师,他抢我的小汽车!”
这种游戏能让孩子在安全环境中练习“反抗”,下次遇到真实场景时,肌肉记忆会先于恐惧反应。
有个妈妈分享过,她家娃通过一周的“小熊保卫战”训练,终于敢对抢玩具的孩子说“不”,还主动拉对方的手说:“我们一起玩吧!”——你看,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智慧。
03 教孩子“三大法宝”——声音、眼神、求助
• 声音要像小喇叭:练习用能让全班听见的音量喊:“不许推我!”(在家可以玩“音量挑战赛”)
• 眼神要像小老虎:盯着对方鼻梁(比直视眼睛更容易做到),让对方知道“我不怕你”。
• 腿要跑得快:如果对方继续动手,立刻跑到老师身边:“XX一直打我,请帮我!”
千万别小看这些细节——3岁的孩子需要具体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抽象的“你要勇敢”。
04 秘密武器——帮孩子交到“盟友”
幼儿园里落单的孩子最容易成为目标。
可以让孩子带贴纸、小饼干分享,教他主动说:“我这个恐龙贴纸送你,我们一起玩好吗?”有朋友的孩子,就像有了“隐形护甲”。
有个爸爸的做法特别妙:他每天接孩子时多待10分钟,暗中观察哪些孩子性格温和,然后鼓励孩子:“那个穿红色鞋子的小女孩看起来很棒,明天你问问她要不要一起滑滑梯?”
05 最后一步——放手让孩子去“闯关”
见过太多家长冲到幼儿园“主持公道”,结果孩子反而更胆小。
其实,孩子需要在试错中成长。
你可以说:“明天试试我们练习的方法,回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好吗?”无论结果如何,先夸他的努力:“你今天大声说话了!超棒的!”
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应对妙招——
• 遇到过类似情况?说说你是怎么处理的!
• 还有哪些想了解的育儿难题?下期可能翻牌你的问题!
孩子间的冲突不是“谁弱谁强”的较量,而是他们学习社交的必经之路。我们能做的,不是替他们挡住所有风雨,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撑起自己的小伞。
转发给更多家长,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本文图片为AI生成 来源 |《父母必读》杂志 编辑| 李美锟 排版 | 小喇叭
内容来源: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