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兰剑 于 2025-9-3 18:49 编辑
澳大利亚最近又在头疼野兔泛滥的事,几十万只兔子把草原啃得光秃秃,政府花钱扑杀都赶不上它们繁殖的速度。
可另一边,中国内蒙古的沙漠里,却养着几百万只兔子,不仅没成灾,还把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
这事儿传到国外,YouTube上一条相关视频播放量快50万,外国网友吵翻了:同样是兔子,怎么在中国就成了“治沙神器”?
其实答案没那么玄乎,这不是普通兔子,而是獭兔。更关键的是,它背后藏着一套中国人琢磨出来的治沙赚钱双行道。
你可能不知道,獭兔这小家伙老家在法国,有个洋气的学名“雷克斯兔”。它跟咱们常见的家兔不一样,天生就耐得住干旱。
库布其沙漠里一年到头少雨多风,别的动物待着难受,獭兔却活得挺滋润。它的皮毛厚实,能抵风沙,对水的需求也比普通兔子少。
更厉害的是它的繁殖力,一年能生24到40只,是普通家畜的25倍还多。不用多久,一小群就能变成大种群,这对搞养殖的人来说太重要了。
别以为獭兔就只会繁殖,它全身都是“宝”。毛特别浓密柔软,做翻毛大衣、围巾这些高端服饰正合适,比普通兔毛值钱多了。
肉也是好东西,低脂高蛋白,消化率还高,在国际上都被叫做“美容长寿肉”,不管是加工香肠还是鲜食,都很受欢迎。
就连它的粪便都不浪费,肥力足,是沙漠里难得的有机肥。肠子能做手术线,血能搞生物制品,简直浑身都能变现。
獭兔能在库布其扎根,还得感谢当地另一个“主角”——沙柳。这种沙漠里常见的植物,跟獭兔是天生的“搭档”。
沙柳耐旱,根系扎得深,固沙效果特别好。但它长3年就得“平茬”,不然就会木质化死掉,以前平茬下来的枝条只能当柴烧。
后来有人发现,沙柳的嫩梢富含木质素和蛋白,正好当獭兔的饲料。獭兔吃剩下的粗杆,还能拿去造纸、做刨花板,一点不浪费。
这么一来,种沙柳既能固沙,又能给獭兔提供饲料;养獭兔能赚钱,还能带动沙柳种植,形成了第一个小循环。
光有沙柳和獭兔还不够,中国人把这个循环越做越大。獭兔的粪便收集起来,能生产沼气,供养殖户做饭取暖。
沼气用完剩下的沼渣、沼液,是改良沙漠土壤的好东西。施到地里,原本板结的沙土慢慢变肥沃,就能种有机蔬菜了。
当地还跟企业合作,建了年产120万吨的有机肥厂,把獭兔粪便加工成肥料卖出去,又多了一笔收入。
獭兔宰杀后的下脚料也有用处,能喂貂、喂狐狸。这些皮毛动物的价值更高,它们的下脚料还能喂狼,狼的内脏又能制药。
一条从沙柳到獭兔,再到多种动物、加工产业的产业链就这么搭起来了。2017年的时候,光达拉特旗的獭兔产业产值就达到了5.6亿元。
这几年新能源火了,库布其又搞出了“光伏+獭兔”的新花样。光伏板架在沙漠上,既能发电,又能给底下的土地遮阴。
板下的沙子水分蒸发少了,杂草长得快,正好用獭兔来“清理”。这样一来,板上发电、板下养兔,一块地能赚两份钱。
现在库布其的光伏治沙规模已经达到1002万千瓦,每年能发电16亿千瓦时,还能减少向黄河输沙200万吨,带动2.3万人增收。
政府在这中间也没少出力。2024年出台的政策里,种300亩以上饲草的农户,每亩能补100到1000元,鼓励大家多种沙柳。
对加工獭兔、沙柳产品的企业,政府按投资额的20%给奖励,最高能给500万元。这样一来,企业有动力,农户也有保障。
当地还统筹了149亿元资金,把央企、民企、公益组织的力量都整合起来,搞“以工代赈”,让老百姓参与治沙就能拿工资。
以前的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个地方叫“风干圪梁”,听名字就知道有多荒凉——风沙大、土地薄,种啥都长不好,当地人都想往外跑。
自从搞起獭兔养殖和沙柳种植,这里慢慢变了样。沙柳种得多了,风沙小了;土壤改良了,能种的东西也多了。
2021年的数据显示,风水梁(就是以前的“风干圪梁”)的林地面积有94.7万亩,草地64.4万亩,植被覆盖率从以前的不到3%涨到了84.7%。
走在现在的风水梁,满眼都是绿,还有成片的大棚和养殖场,早就不是当年那个“三番五种九不收”的穷地方了。
收益最直接的还是老百姓。一开始,养殖户只要花2-3万元买种兔和兔笼,企业负责提供技术和销路。
现在,普通养殖户一年能赚5到7万元,做得好的大户能超过10万元。不少以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搞养殖、跑运输。
除了养獭兔,当地还拓展了养鸡、牛羊、狐狸的产业,2019年又建了水库养鱼。产业链越丰富,大家的赚钱门路就越多。
2013年建的沙柳刨花板基地,让周边种沙柳的农户每年又能多赚3到5万元。现在大家的日子,比以前红火太多了。
库布其的治沙模式,早就不是国内的“样板”了。它被写进了190多个国家代表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成了全球治沙的参考案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把库布其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经常有外国代表团来考察学习。
中国还把这套技术分享给了蒙古国、沙特等有沙漠困扰的国家,帮他们一起治沙。老外都说,中国这套“治沙+赚钱”的办法,实在太聪明了。
很多人好奇,为啥澳大利亚的兔子成了灾,中国的獭兔却能帮着治沙?关键不是兔子不一样,是人做事的思路不一样。
澳大利亚的野兔是野生的,没人管,繁殖起来就没节制。中国的獭兔是人工养殖的,有规划、有产业链,完全可控。
更重要的是,中国把治沙和老百姓的生计绑在了一起。大家种沙柳、养獭兔能赚钱,才会主动去保护生态,形成了良性循环。
这其实就是钱学森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沙草产业”理论的实践——不是跟沙漠硬拼,而是利用沙漠资源搞产业,让沙漠变宝库。
现在库布其的治沙率已经达到40%,计划今年年底升到50%,2030年要达到70%。北缘的420公里锁边林带,正在一步步挡住沙漠的扩张。
当地还计划投入200亿,把獭兔年出栏量提高到2500万只,再整合光伏、旅游、加工等产业,打造真正的“沙漠新城”。
从“风干圪梁”到“风水梁”,从漫天黄沙到绿意盎然,这不是兔子创造的奇迹,而是中国人用智慧和坚持干出来的。
它证明了,治沙不用只靠“输血”,只要找对路子,沙漠也能变成能赚钱、能安居的好地方。而这,或许就是中国给世界治沙提供的最大启示。
来源: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