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花婆婆 于 2025-7-23 19:49 编辑
导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能看到一些“不讲理”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喧哗打闹,肆意推搡他人,甚至挑衅大人却毫不在意后果。
这类孩子常常被称为“熊孩子”。然而,孩子天性顽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背后缺位甚至失职的家庭教育。
01
这个周末,怀孕七个月的小静和丈夫去超市准备给即将出生的宝宝购置一些用品。
因为是第一次当父母,两人做什么都格外小心。小静的丈夫一路护着她,唯恐她在拥挤的超市被人撞到。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他们认真挑选商品时,一个大约七岁的小男孩突然冲过来猛推了小静一把,几乎将她撞倒。
幸亏丈夫眼疾手快拉住了她,这才避免了孕妇摔倒的严重后果。
刚开始,夫妻俩都想着孩子还小,不必太计较。但没想到,这个小男孩接连几次做出相似的挑衅动作,甚至更变本加厉地故意跑到孕妇跟前玩起“贴身冲刺”。
丈夫终于忍无可忍,抓住男孩让他道歉。却没想到,这个时候小男孩的母亲出现了,非但没有责怪孩子,反而气势汹汹地质问夫妻俩:“一个孕妇至于吗?孩子还小,你们也能斤斤计较?”
她的态度彻底惹怒了周围围观的人,大家纷纷斥责这位家长没有家教、护短无理。而面对这位蛮横家长,小静的丈夫也做出了严厉的回应,给了男孩几下教训。
尽管做法有争议,但很多围观者却表示“打得好”,因为这样的熊孩子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人安全。
这个事件看似只是一个孩子的胡闹,其实深层原因却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
02
熊孩子从哪里来? 父母的溺爱与纵容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有些家长的“爱”是没有界限的。 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那么严厉,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替孩子包揽一切后果,不让孩子承担任何责任。
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会养成唯我独尊、肆无忌惮的性格。
他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做出危险的行为也毫无悔意。
这样的“宠溺”不是爱,而是一种纵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伤害。
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
很多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不以为意,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从而没有及时纠正。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如果没有让他们意识到问题所在,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孩子会误以为“我做什么都没关系”,进而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更严重的是,一些家长明知道孩子错了,却为了所谓的“面子”或“护短”,去和受害方争执。
这种态度不仅是在破坏社会的基本规则,也是在告诉孩子:“无论你做什么,爸妈都会为你兜底。”
03 正确的家庭教育该怎么做? 爱要有原则,不溺爱也不纵容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要事事顺从。家长要学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树立规则,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该拒绝的时候要果断拒绝,不该让步的地方不要退让。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尝试和探索,如果父母不设限,孩子就很容易发展出“无边界”的行为模式,变得没有规矩、不懂责任。适度的爱是滋养,过度的爱则是伤害。
建立规则意识,从小做起
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比如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不可以打人、不可以乱跑。
通过明确的规则,孩子能在内心形成对“对错”、“安全”、“尊重”的初步判断。
让孩子学会排队、不插队;在商场不要乱跑;在图书馆安静阅读——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规则教育。很多熊孩子的行为,正是缺乏了这一层训练。
错误行为要让孩子承担后果
如果孩子犯了错,要敢于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比如,弄坏了别人的东西,就该陪着孩子一起去道歉、赔偿;欺负了别人,就该教会他们如何认错并承担责任。
只有真正意识到错误行为会带来后果,孩子才会开始约束自己。
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擦屁股”,孩子不会明白事情的严重性,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调皮一点,其实人很善良。”但“调皮”并不能成为伤害别人的借口。
家长要明白,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律。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耐心、智慧和原则。不是今天教了,明天就能改正,而是要持续不断地纠正、引导。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多半也会呈现出类似的模样。
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扮演“爱”的角色,也要成为“规则制定者”和“行为引导者”。
果妈寄语
熊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父母。孩子再小,也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再爱孩子,也不能包庇他们的错误。
一个孩子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在社会中的立足点。而这份品格的塑造,就从父母的教育开始。 别让你的“护短”,成为孩子一生的“短板”。教育孩子,不只是为了当下的“听话”,更是为了将来的人格和担当。孩子的未来,从 今天的正确引导开始。
©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来源: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