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拍下山东聊城东昌府区肯德基店内多位老人占座引发热议。视频中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有的打牌,有的躺座椅上睡觉,但是都没有点餐,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这种行为很影响做生意。店员表示最近天气热,许多老人吃完早饭就来店里乘凉,店员只能尽量沟通,希望不影响客人用餐。该店铺所属的柳园街道办事处表示,老人去乘凉属于自发行为,店铺自主经营,目前主要靠店员劝说。(7月21日 极目新闻)
盛夏酷暑里,凉爽的商业场所成为了老人家们首选的“避暑胜地”,这是一种低成本的纳凉方式。然而对于商家来说,客流满座却无人消费的场景确实影响到经营。允许是情分,不允许是本分。店员“尽量沟通”的无奈,既道出了经营指标的现实压力,也潜藏着对于老年群体的善意与宽容。在高温天气中,老年人寻求舒适环境的需求值得理解,但消暑纳凉的成本绝不应转嫁到正常营业的商家身上。“避暑大军”长期占据消费空间却缺乏消费行为,不仅会挤兑到其他顾客的消费资源,更影响着商家的服务质量与生存能力。
城市公共避暑设施尚难满足群体需求,商业场所无形中承担了部分公共服务功能,这场争议的出现更应唤起大众对公共服务强烈需求的思考。当地街道办以“自发行为”“自主经营”为由将责任推给店家的表态,难免显露出如今社会在公共服务的缺位。老人避暑的民生刚需固然存在,但这不应成为相关部门袖手旁观的理由。
破解这场纳凉困局,既不能无视老年群体的消暑需求,又不能让商家独自承担善意的成本,关键在于找到兼顾温度与规则的平衡点。社区街道应主动作为,可以将闲置的公共空间改造为规范化的纳凉点,配备座椅、饮用水等基础设备,为老年群体提供专属合理的纳凉空间。同时商业场所的经营权益必须得到充分尊重,相关部门可通过意识引导,帮助老年群体建立“商业空间”的认知,避免过度占用经营资源。对于主动为老年人提供临时避暑便利的商家,应及时给予补贴、激励等支持,让店家善意之举也能获得实际回报。
当公共服务的“补位”与规则意识的“就位”双管齐下发挥作用,便能实现民生温度与市场规则的良性平衡。这种平衡的达成,正是一座城市对“民生无小事”理念的深刻践行,也是对“发展有温度”价值追求的生动诠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余文峰(广西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