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5|回复: 0

百岁蒋风 ▏老寿星

[复制链接]

百岁蒋风 ▏老寿星

发表于 2025-7-14 00:10:26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砥厄 于 2025-7-14 00:11 编辑




作者:安爽

79.jpg
1983年,蒋风工作期间和他的研究生汤锐、王泉根合影

蒋风先生1925年生于金华,今年将迎来百岁寿辰。蒋风似乎专为中国儿童文学而生,他参与、组织、引导、见证了新中国儿童文学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荒漠”和“洼地”到“绿洲”和“花园”的整个过程,在他身上清晰可见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的高度缩影。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蒋风的个人史,也是一部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的研究史。



蒋风的父亲当过小学教师,也做过小职员,但为了养家糊口,他常年在外奔波,家里留下母亲和姐弟五口人。蒋风虽家境贫寒,却精神富足,拥有幸福的童年,这主要源于自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放风筝、堆雪人、喂蚂蚁和斗蟋蟀这样的趣事在他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飞鸟和游鱼亦滋养了他天性中的灵动与诗意。在自然与游戏的怀抱中,他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与宽广,同时也养成了丰富的想象力,让他能够超越物质的局限,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这也深刻影响了他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理念——尊重生命多样性,关怀弱小与纯真。

蒋风与儿童文学结缘,与三个老师有密切的关系。蒋风的第一位老师是他的母亲。母亲教他背诵唐诗,从来不是死板单调地当做功课来教,而是因势利导、因情而出。从母亲口里吟出的诗歌如同“悠悠的风”,触抚着儿子稚嫩的心灵。诗词的熏陶在他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蒋风从小就对语言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3年,蒋风在金华中学附小读四年级,在那里,他遇见了恩师徐德春和斯紫辉。徐德春鼓励学生写日记,还把一些文学读物介绍给蒋风阅读,包括高尔基的《我的童年》《在人间》等。当时,这些作品尚未被翻译成书,是在杂志上连载的,徐老师把它们从杂志上拆下来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读。从那时起,蒋风开始阅读与创作。五年级时,他的《北山游记》便在上海的《儿童杂志》发表了。斯紫辉是徐德春的夫人,她曾用一学期时间为孩子们讲述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中的故事,最后还将那本书送给了蒋风。那是蒋风最心爱的读物,可不幸的是,它在1940年一次日军的空袭中被烧毁了。

可以说,“爱的教育”始终体现在蒋风的治学与研究之中,他始终展现出正义和善良的人格底色。1937年,受战乱影响,还在读初一的蒋风一夜之间从学生变成了老师,在小山村玲珑岩任教。当时,班上还有二十多岁的“大学生”,蒋风没有胆怯。蒋风少年时期就接触了不少爱国进步人士,包括汤逊安、钱孙蔚等,并为《浙江日报》等杂志社供稿,积极参与爱国运动。在进入大学前,蒋风共换了四所学校,经常白天到处奔波躲避炸弹,晚上在惴惴不安的紧张气氛中上课。

蒋风始终怀抱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坚定追求。艰难的求学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更加敏锐地体会到人性中的善与恶、苦难与希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开启了新的求学旅程,同时也迎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阶段。1942年,蒋风听闻东南联大在福建建阳设立,便与四五位同学结伴,打算从浙江常山一路走着去福建建阳求学。这一走,就是一个月。在前往东南联大的途中,蒋风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这些困苦不仅锤炼了他的意志,也深刻塑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为躲避日军投下的炸弹,他们常常昼伏夜出,也遇见过野兽、冰雹和土匪。到建阳后,蒋风进入了东南联大先修班,读了一个学期后顺利考入暨南大学文学院。之后,他创作了《红叶》《桥》这样隽永的小诗,诗歌让他暂时忘却了悲伤和饥饿。可因为没有得到暨南大学文学院的公费名额,蒋风进入了英士大学的农学院。大学四年,换了四个校址。1943年冬,蒋风带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独有的困顿与渴望,从闽北山城迁回浙江云和。

蒋风求学的脚步从未停止。每一次迁校,每一段旅途,都是对他意志的磨炼,更是他精神成长的契机。终于,云和也不再平静了,蒋风又随校迁到泰顺。在泰顺的日子寂寞而苦涩,常常是阴翳的天气,蒙蒙细雨洒落在无边的绿色山野间。思念亲人的痛苦像一条小蛇,时而紧紧缠绕,让人无法呼吸;时而又滑落到内心深处,留下一阵冰冷的刺痛。蒋风思乡情切,曾冒着生命危险跑回金华探望沦陷区的家人,而后又匆忙返回。战争,总有结束的那一天。暑假开学时,蒋风在衢州辞别了父亲,彼时学校已迁到温州。回校途中他听到了日军投降的消息,感觉体内有一团火在燃烧。胜利了,但然后呢? 物价飞涨、百姓的“吃”成了最大的问题。蒋风以笔为戎,接连写下《生活悲剧在温州,白米与畚斗齐飞》《春荒三月话温州》《浙南的高利贷》等长篇通讯。

蒋风的生活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但他内心深处的思索并未停息。他依旧充满着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情感也随着战后的社会动荡而愈加深刻。大学毕业后,蒋风被聘为《申报》的驻金记者,一天,他无意间在《申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三个孩子读了得道成仙的故事后,结伴上四川峨眉山学道,最后跳下山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这三个年轻的生命过早凋零,这一事件深深震撼了蒋风。正是这场悲剧,使他萌生了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强烈使命感,决心为孩子们提供更有价值的阅读与教育。



解放后,蒋风被调到浙江师院(杭州大学前身)任教,与任明耀合教儿童文学,成为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也从此走上了儿童文学这条“光荣的荆棘路”。当时,儿童文学研究在中文系被视为“小儿科”,普遍不受重视,面对这样的现实,蒋风一点点地搜集资料,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儿童文学教材》,与任明耀合编《儿童文学资料》,还出版了《中国儿童文学讲话》《鲁迅论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丛谈》和《儿童文学漫笔》等著作,这些都是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后来,蒋风又被调到了新浙江师院(浙江师范大学前身)工作。

1978年,全国第一次少儿读物创作出版工作座谈会在庐山召开,少年儿童读物的出版工作受到重视,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及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被认为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涌现出各种儿童文学理论书籍,“荒漠”上开始呈现出生命的绿色,但“绿洲”尚未完全形成,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不少领域依然是一片空白,如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专业辞典、儿童文学某些重要作家作品研究、儿童文学方法论研究、儿童文学大事记等等,都还是等待开拓的处女地。从庐山归来后,蒋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引进儿童文学研究人才,如黄云生和韦苇,并开始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此后,蒋风培养了吴其南、王泉根、汤锐、方卫平、潘延、汤素兰、韩进等一批学者,为中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蒋风组织并参与编写的《儿童文学概论》也出版了,这是一本系统性的儿童文学理论书籍。1979年初,浙江师院设立了全国性的课外儿童文学兴趣小组,蒋风把学生们组织起来,给他们讲儿童文学知识、儿童文学创作,共读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同时,蒋风还筹建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儿童文学专业资料室。在任职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他办了很多实事。卸任之后,一位研究教育理论的老师还发表了题为《论蒋风的高师教育观》的学术论文,赞扬他准确的定位意识、跨世纪的人才意识、开放的办学意识和科学的高师管理意识。

蒋风的学术之路并未因职位而有所停歇,他不仅专注于儿童文学研究的学术发展,还不断拓宽研究视野,着手构建整个学科的基础与框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蒋风主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和《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相继出版,这两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从孕育到出版,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漫长历程。此外,蒋风非常重视儿童文学工具书的编写工作,后又出版了《世界著名童话鉴赏辞典》和《世界儿童文学事典》,促进了中外儿童文学的交流。其实早在1987年,蒋风就认识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要走向世界的重要意义,因此他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

1994年,蒋风离休于浙江师范大学,但他并未因此停下儿童文学研究的步伐。他不仅在全国招收非学历的儿童文学研究生,还创办并免费编辑、印刷、出版、邮寄《儿童文学信息》,并出版了《玩具论》《海外鸿爪录》《中国儿童文学史》等著作。2011年,蒋风问鼎第十三届“国际格林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他还在九十一岁的高龄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科研项目——《世界儿童事典》修订本,在近百岁的高龄还提出编写一本介绍非洲儿童文学的书籍,以填补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这种精神让后辈学人深感钦佩与震撼。



浮生着甚苦奔忙,多年辛苦不寻常。蒋风走上儿童文学的道路看似有些偶然,但更印证了时代造英雄,与其说是蒋风成为了“时代的蒋风”,不如说是他抓住了“蒋风的时代”。新时期儿童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蒋风的儿童文学事业也借着这股春风,不断向前发展。如今,站在儿童文学的新起点上,我们不禁感慨,蒋风贡献的不仅是丰硕的研究成果,更是一份心怀童真、关切未来的责任与使命。


来源:中华读书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