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寸草心 于 2025-7-12 19:28 编辑
“近日,有学者在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处田野调查时,发现一处37字、疑似秦代的摩崖石刻,中有“采药□(昆)仑”,这一发现引起巨大争议。称赞者称“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问题”,反对者称“造假痕迹明显”。
谁也说不清的昆仑
上古文献常提到昆仑,意思模糊。
《禹贡》称:“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织皮”即以皮为服,文中昆仑似指戎狄四国之一。
《尔雅·释丘》称:“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意思是三层结构的山,都叫昆仑。
《尔雅·释地》称:“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音如求,美玉)琳琅玕焉”,此处昆仑又成地名。
《康熙字典》称:“凡物之圜浑者曰昆仑。”更模糊。
学者程憬认为昆仑意为“混沌”,源自古人所说的“混沌”之气;日本学者御手洗胜认为,昆仑的原义指天体,即“圜”;《晋书·天文志》认为“穹隆”即昆仑的语源;学者刘宗迪认为,昆仑就是“明堂”,即“明正教之堂”,为天道运行呈现之所,明堂因此就成为天在地上的缩影,天可称昆仑,称明堂为昆仑,属于顺理成章……
《山海经》是山东地图
《山海经》是最早记录昆仑的文献(一说是《禹贡》,但学者沈婉婷认为,《山海经》中部分内容来自更早的商代),却异常混乱。
《海内西经》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大荒西经》《西次三经》亦称昆仑在西北;《海内南经》却称“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反舌东,为虚四方”,在东南;《海外北经》称“禹杀柳相,其血腥,不可以种五谷种,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又跑到海外……
整合这些记录,可以发现一些关于昆仑的共性描述:在人神之间,连接天地;多奇兽,多玉石,有许多奇特的植物。
著名学者刘宗迪指出,弄清昆仑的方位并不难,关键是要算出《山海经》中的一里有多长。他发现,书中记载的九座山,分明是今渤海口的庙岛群岛,通过换算可知,《山海经》中的一里只有12米。这意味着,书中动辄数千里,甚至上万里的记录,其实都在今山东省附近,契合于童书业先生所说:“商之疆域,盖不出今河南省之北半部,山东省之西半部,江苏、安徽二省之北部,山西、河北二省之南部以及陕西省之东部。”《大荒经》《海外经》等可能是依据商代古图写成。
秦始皇“撕碎”了旧地图
既然《山海经》中称泰山为昆仑,为何昆仑后来又跑到西北去了?
其实,昆仑的本意是祭坛(称通天台),当时被称为天柱的山有好几座(如灵山、肇山、登葆山等),皆可称昆仑。在这些山中,泰山最高。此外,泰山周边有多条大河,黄河亦流经泰山,即“河源昆仑”。
泰山在山东省的西北,故在古人观念中,形成“昆仑在西北”的概念。周灭商后,商人在泰山下的宗教中心被占领,周人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他们眼中的西北与商人不同,由此“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族群迁徙运动,重构了华夏世界观”。
秦始皇扫六合,重解《山海经》,将其中的地名扩展到秦的疆域之上,昆仑本在山东省的西北,进一步被误会为中原的西北。刘宗迪表示:“就相当于有人将一幅题为《山海经》的山东省地图撕成七零八落的碎片,然后将这些写满山东地名的碎片粘贴到一幅中国地图上,并命名为《禹贡九州图》。”
汉武帝确定了西北昆仑山的具体方位。基于《山海经》中“河源昆仑”记载,汉武帝将昆仑山定在积石山,在今青甘边界。元代多次勘测,直到清代,人们仍信此说。如“采药昆仑刻石”是真,则西北昆仑山的确认和命名,将提前100多年。
来源:北京晚报(6.25 蔡辉)
图源:来自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