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5|回复: 0

浙江宣传:搞文化不能没文化

[复制链接]

浙江宣传:搞文化不能没文化

发表于 2025-7-7 18:39:29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近几年来,一些公众人物从事着文化工作,却因为缺乏文化而“翻车”“塌房”,自曝其短者有之,原形毕露者有之,最终都在舆论的质疑或法律的审判下黯然退场。


文化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有文化,这本应是社会共识。但事实上,一些人在文化行业里名利双收、鲜花着锦,可剥开层层包装,内核却是“绝望的文盲”。


43.jpg

图源:视觉中国



“有文化”与“有学历”并不能简单画等号。当我们说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是指其应该具有基本的文化常识、文化素养,并且要对所从事专业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现实中,文化工作者群体却是鱼龙混杂。有的将“有文化”作为“时尚单品”,贩卖学霸人设,却在大屏小屏的照妖镜下无所遁形;有的则将“没文化”当作个性,甚至对违规操作、学历造假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洋洋得意;有的缺少基础知识,谈起角色时脑袋空空,被网友戏称为“九漏鱼”。


专业领域的“露怯”也并不鲜见。电影《满江红》宣发过程中接连出现文案断句错误、海报错别字、字体使用不当等问题,让人怀疑主创团队到底是否了解南宋历史。一些“名家”书法作品笔走龙蛇,看似潇洒、个性十足,其实是通篇错字、别字。


文化产品本应是大众的精神食粮,但有些“食粮”实在是让人难以下咽。从很多年前的“抗日神剧”,再到近年来泥沙俱下的网文、短剧市场,“一胎生99个孩子”已经不是第一个被吐槽的离谱剧情。或许背后的创作者们并非不知道这违背常识,但明知故犯也好、哗众取宠也好,都很难算得上“有文化”。


无论是怀着怎样的初衷进入这个行业,靠文化吃饭的人,就必须得扛起文化的重量。



搞文化的人没文化,这看似吊诡的表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


有人说,我们已经迈入一个“速成时代”,速成食品、速成文凭、速成成功秘诀……这映射出很多人身上与日俱增的浮躁和虚荣、不断消退的耐性和坚守。而文化工作相对于其他工作,更具有特殊性,尤其需要文火慢炖。1987年版《红楼梦》,仅选角、剧本等前期拍摄筹备就用了两年多,还专门举办了两期为期数月的演员培训班,带领演员研读原著、学习诗词格律等,这样的精雕细琢,放在今天已经难以想象。


1987年版《红楼梦》剧照 图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


当“板凳甘坐十年冷”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与追捧,很多人对一门技艺、一个学科或一份工作也就缺少了钻劲,甚至一些文化工作者还没来得及学深学透就被推到社会上干起了专业的活,也就难以预料“能捅多大的娄子”。


随着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品质化,胃口也越来越“刁”,这让文化领域的一些差错更加暴露无遗。近些年,一些博物馆文物鉴定的断代、分类等问题频频被参观者“挑错”,这说明参观者专业水平、鉴赏能力越来越强,同时更倒逼文化工作者修炼好“内功”。


当前,活跃在文化市场上的明星,是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演绎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观众。但不得不正视的是在流量至上的行业标尺前,有时候文化素养已然不是“必选项”,外貌、话题度、短期变现能力才是选人的核心指标,行业门槛被一再拉低。在这样的氛围下,就不难理解部分明星和粉丝堂而皇之地将“没文化”正常化。长此以往,这种反智倾向会慢慢破坏和侵蚀行业生态与行业价值,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波及每一个人。


鲁迅1933年创作的《由聋而哑》杂文中有一个核心观点:精神上的“聋”,会招致了“哑”来。文化工作者的失语、低智现象,比一般人更具破坏性,他们精神上的“聋”不仅会击垮自身,还会像病毒一样蔓延,不断蛀蚀整个社会的导向和根基。


图源:视觉中国



文化工作者是我们精神原乡的守望者、持灯者,很少有哪一个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像今天这样跟大家贴得那么近、连接得那么深。对此,笔者想说几句话。


“有文化”没有上限,但一定要有下限。文化追求的尽头在哪里,这是无法给出统一标准的。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底线。有人提议对演艺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提议本身或许有待商榷,但背后反映出,为文化工作设定门槛、划定底线,是一个普遍的诉求。


文化工作者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发展使命。虽然没有人要求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都成为学富五车的专家,但至少要有对文化最基本的敬畏、对专业最基本的敬畏,不混淆事实、不曲解概念,不敷衍、不轻佻。


“学艺先学德”,比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康德有一句关于“头顶星空和心中道德法则”的经典名言,这句话用在文化工作者身上也很贴切。对文化工作者而言,有文化不仅指的是知识,更是一种修养。当他们手持知识的火把照亮黑暗时,会时刻注意不要灼伤他人,这是一种无需言说的分寸。所谓“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就是这个道理。


在泼天流量之下,文化素养不仅仅体现在“知道什么”,更体现在“选择什么”。拉长历史的镜头来看,文化知识会不断更新迭代,但对文化的敬畏和赤忱是永恒的。是坚持操守、保持格调,还是“恰烂钱”,文化工作者作出的选择,也在确证他们存在的意义。


其他条件也许能让人爬得很高,但文化最终决定了能走多远。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是经不起长久竞争的。再高的颜值总有老去的一天,再华丽的包装不可能包一辈子,再煊赫的流量也终将遇到“新人换旧人”。没有真才实学,终将在时光的冲洗中显露真面目。


文化工作本身是自带流量的,那些凭借一首歌、一本书、一部影视剧连接起千家万户的文化工作者,即使没有大声喧哗,也会被看见,被历史记住。那些走得远的文化工作者,鞋底永远沾着新鲜的泥土,头顶闪耀着日月星光,他们是将每一步都重重镌刻进自己生命里的雕刻者。


来源:浙江宣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