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3|回复: 0

日本拟收“单身税”,多交50元就能改变不婚不育的年轻人了?

[复制链接]

日本拟收“单身税”,多交50元就能改变不婚不育的年轻人了?

发表于 2025-7-4 19:35:06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金花婆婆 于 2025-7-4 19:37 编辑




22.jpg
(IC photo/ 图)


近日媒体报道,日本政府计划于2026年4月起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以鼓励年轻人结婚生子,缓解人口危机。由于涉及向未育或未婚群体征收资金,该政策被部分舆论称为“单身税”,引发了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税”并非日本独创,以税收差异或福利倾斜调节人口结构,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所谓的“单身税”


日本政府计划于2026年4月实施的“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通过调整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筹集资金,预计在2026财年筹集6000亿日元(约298亿人民币),用于延长儿童津贴发放年龄至18岁、扩大孕产妇补助、完善育儿休假福利等。

这个政策要求所有参加公共医疗保险的居民,无论是否已婚或有无子女,都要按收入比例额外缴费。年收入600万日元(约30万人民币)的上班族,每月需缴纳1000日元(约50元),而年收入1000万日元(约50万人民币)的高收入者,每月则需支付1650日元(约82元)。

政策被部分日本民众戏称为“单身税”,因为单身和无子女家庭缴费后无法直接受益,而育儿家庭能获得额外补贴。比如,一个年收入1000万日元的单身者,每年需缴纳约1.98万日元(约984元),而每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累计可获约352万日元(约17.5万人民币)的补贴。

日本政府强调,这不是专门针对单身者的税种,而是全社会共同分担育儿成本的机制。

事实上,目前很少有国家或地区有一个“单身税”的名目。所谓“单身税”,更多是指未婚者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无法享受某些税收优惠。与已婚人士相比,单身者由于不能使用配偶相关的扣除项目,最终需要缴纳的税款相对更多。

这种差异并非来自额外征税,而是源于政策设计上的区别对待,希望通过税收再分配强化家庭生育意愿,它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实践。

2019年,匈牙利推出“家庭扩张计划”,包括:生育四个或更多孩子的女性可终身免缴个人所得税;贷款中的家庭若生出“2名小孩以上”,贷款可购的屋种将就地放宽;代为养育孙儿的祖父母,每个月可领“育孙津贴”,等等。自2023年1月起,30岁以下生育的匈牙利母亲将终身免征个人所得税。

德国每个孩子每年最高可扣除9600欧元(80883元)的免税额(基础免税额6672欧元+教育免税额2928欧元)。

亚洲国家同样采取多元激励措施。

2015年,韩国为应对低生育率和老龄化,推出税改方案。1人口家庭每年的国税缴纳金额较双子女家庭多79万韩元(约合人民币4179元)。

新加坡的育儿税务回扣(一次性),按子女顺序依次递增,第一个孩子为5000新元(28150元),第二个孩子为1万新元(56300元),第三个及以后孩子每个为2万新元(112600元),父母可协商分摊该回扣,未使用部分可无限期结转至未来年度抵消税款。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允许有子女的家庭享受“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自2023年1月1日起,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个婴幼儿(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50%扣除。

在以上各种税收政策实行的过程中,单身及无子女群体虽未被直接课征“单身税”,却因无法享受育儿补贴、税收减免等针对性福利,客观上形成了隐性差别对待,形似被征收了“单身税”。

33.jpg
(IC photo/ 图)





仅有经济手段并不够



现在的问题是:光靠减税或补贴,真的能让年轻人生孩子吗?

韩国从2006年起就建立生育补贴体系,不断提高生育现金补贴,如今生一个孩子能拿200万韩元(约1.16万人民币)的现金补贴。再加上一些地方的育儿津贴,新生儿父母拿到的补贴总额可达790万韩元(41949元)。结果呢?2023年韩国生育率跌到0.78,创下历史最低纪录。

日本也试过很多办法。从1990年代开始,各级政府推出各种育儿津贴、免费托儿所、住房补贴。日本总和生育率从1989年的1.57持续下滑,2024年降至1.15,新生儿数量只有68.6万,两项统计数字均为连续9年下降,创有统计以来最低纪录。

这些政策对生育的刺激不及预期的原因很简单:生孩子不是买商品,价格合适就下单。不少年轻人不生孩子,因为整个社会环境让人根本不敢生。

韩国中央日报报道,2025年首尔公寓中位价格约9.875亿韩元(约524万人民币),首尔工薪阶层平均收入约4797万韩元(约25.4万人民币),计算得出房价收入比约20.6倍。年轻人自己都活得艰难,怎么敢要孩子?

职场对女性仍不够友好。2022年,日本全职主妇家庭(妻子没有收入)在过去20年里减少了4成,降至539万户,但将近3成的全职主妇家庭仍不低。

不是因为结婚的女性不想工作,而是仍然有不少企业默认女性结婚后就应该辞职,尽管双职工家庭增多,但日本女性非正规就业率居高不下的畸形现象在扩大。

女性仍然主要承担育儿责任。去年,韩国女性政策研究院发布的《性别视角下的社会育儿重组方案研究》报告,即使是双职工家庭,女性平均每天的育儿时间也是男性的两倍以上,达到近12小时。

类似的结构性问题不解决,光靠减税或育儿津贴就想鼓励生育,作用或许有限。

北欧国家生育率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至少比亚洲的国家和地区高出不少),靠的是一套完整的支持体系。

瑞典的育儿假制度值得学习。瑞典于1995年推出《育儿假法》,设立强制性父亲专属休假条款:在总计480天的带薪育儿假中,父亲必须至少休假60天才能获得全额补贴。政府还创新性地推出“平等奖金”激励机制,父亲超过最低休假天数后,每多休30天就能获得额外奖励;若父母双方均休假240天,则可获得最高额奖金。  

经过持续政策优化,现行制度规定父母各自拥有90天不可转让的专属育儿假。这些措施成效显著:如今瑞典父亲的休假比例已提升至约30%,促进了育儿责任的均衡分担,也有助于缓解职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瑞典经验表明,制度设计在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丹麦的托儿服务覆盖率也值得借鉴。根据丹麦儿童与社会事务部2024年的数据,1-2岁儿童的日托率达90%,3-5岁儿童的日托率高达98%。丹麦所有儿童从6个月起即享有法定入托权利,市政府需确保托位供给。对于无法提供公立托位的地区,市政府需承担私立托育费用或提供家庭照料补贴。

管中窥豹,提升生育率的可行之道,除了税收减免、生育津贴,还应将生育支持融入社会运行的每个环节:男女共享育儿假(政府给予企业补贴、男性有最低休假要求),严惩“职场歧视”,托儿所应该和办公楼一样普及,房价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日本的新政策至少承认了一个事实:养孩子确实是全社会的事。如果局限于采取类似“单身税”的形式,却没有解决根本障碍,最终也只是让单身群体更加不想生而已。

毕竟相较于减税等“小恩小惠”,生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可要大得多。


来源:南周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