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17|回复: 0

退出官场,回到自己的农村老家:陶渊明追求平头百姓的普通生活

[复制链接]

退出官场,回到自己的农村老家:陶渊明追求平头百姓的普通生活

发表于 2025-7-1 23:26:33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17 0 查看全部


22.jpg


钟嵘《诗品》称陶渊明(365-427)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此后一千多年略无异议;他的隐逸有过试隐、退隐和归隐这样三个阶段,而其间的思想感情则一以贯之,无非是希望能过平头百姓的普通生活。


陶渊明第一次正式出仕在太元十八年(393),职务是江州祭酒,而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宋书·隐逸传》)。后来要到隆安四年(400)他才跑到荆州刺史桓玄手下去充当属官,其间他在家隐居了六七年,因为这是他本人阶段性的安排,所以不妨称之为试隐时期。


陶渊明在桓玄手下曾作为使者到首都去办过公事,作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和《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桓玄出身于高级士族,他的父亲桓温身居高位,建立过很大的功勋,曾经差一点要取代司马氏自己上台当皇帝;桓玄本人的野心也很大,他这个荆州刺史就是强行夺来的,后来更真的当过几天皇帝。在桓玄篡位之前的隆安五年(401)冬天,陶渊明因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退出官场回家守孝,这三年也可以说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新阶段。


这几年中发生了许多大事,元兴元年(402)执政的宗室重臣司马元显称诏攻桓玄,桓玄抓住这个机会带兵东下,攻入首都建康(今南京),杀司马元显;元兴二年(403)冬,桓玄接受东晋的禅让(这从来是篡权者的借口),称帝,国号“楚”,改元“永始”。但他好景不长,元兴三年(404)东晋将领刘裕起兵攻桓玄,三月打进首都,桓玄出逃,稍后被杀。


陶渊明守孝结束以后,于元兴三年(404)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刘裕后来权力越来越大,终于改朝换代,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刘宋)。陶渊明本来是追随桓玄的,现在却跑到他的对立面刘裕手下去充当参军了,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事情。稍后陶渊明离开刘裕,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作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乙巳是义熙元年(405);但他很快又离开刘敬宣,回了老家。陶渊明对于从政没有什么兴趣。同年(405)八月,陶渊明在身为朝廷高官之叔父的安排下出任彭泽令,他不便拒绝,在官八十余日,终于下决心归田,从此彻底离开了官场。


此后的二十多年乃是他的归隐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诗文写得最多最好的高光阶段。归隐之初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写道: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於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23.jpg


可知他出来当官无非是想弄点收入,保障物质生活(“口腹自役”);但这到底是“违己”的,终于还是“质性自然”占了上风,干脆自免去职了。程氏妹之丧则是其间的一根导火线。


后来以“忠愤”论陶的人往往强调此时刘裕王业渐隆,行将易代。所以渊明不肯复仕。其实晋宋易代离这时还有十多年,陶渊明对未来不可能有如此精准的预测。又有许多学者把陶渊明的归隐说成是因为痛恨官场黑暗,不肯同流合污。陶渊明本人从来没有说过这一层意思,也看不到什么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


陶渊明大量的作品都是归隐以后所作,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得出;义熙元年(405)冬归隐之后开始有几年他的生活比较悠闲;可惜好景不长,到义熙四年(408)夏天,他家失了一把火,损失甚大,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到义熙七年(411),陶渊明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义熙十一年(415)有诏征为著作郎,他拒绝了。晋宋易代(420)以后,他的生活状态没有多大变化,晚年比较贫困,元嘉四年(427)病故,享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的一生横跨东晋、刘宋两个王朝,按中国史传的传统,一个名人的传记一般放在他去世的那个王朝来处理,所以《宋书·隐逸传》为他立传。这篇传最早,传中引用了《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和《命子》诗。去掉这些引文,内容就不太多了,但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足够的根据,不能轻易怀疑。这里说陶渊明享年六十三,后来遭到不少质疑,有种种新的说法,最短的订为五十

一,最长的订为七十六,这些推测都没有坚实的根据,还是六十三岁这一记载最为可靠。


《宋书》本传之后,又先后出现了萧统的《陶渊明传》《晋书·隐逸传》以及《南史·隐逸传》中的有关部分,内容可以互补,也都涉及他一生的几个阶段,认定他的主要身份是隐士、诗人。


陶诗现存一百二十五首,基本都是五言的,四言的只有九首;此外又有各类文章十二篇,其中辞赋三篇,韵文五篇,散文四篇。他还写过小说,就是《搜神后记》,许多人认为此乃是假托之作,但并无确证;在达成证伪之前恐怕还得承认是他的作品,只是其中混入了若干后人写的东西。


读陶渊明的诗文最强烈的感受是他对生活自由、人格独立的执着追求,收入少一点倒无妨。陶渊明放弃官职回家隐居就是为了获得自由和独立,《归去来兮辞》的前一半写道——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陶渊明说,自己先前混迹于官场是“心为形役”,想多弄点收入,当时觉得这是正常的,所以并没有感到什么惆怅和悲哀;后来则深感这种伤害心灵的生活实在大错特错,下决心彻底弃旧图新,他说好在这还来得及——这时他刚过四十岁不久。“知来者之可追”表现了一种向前看的态度。“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论语·微子》里记录过的楚狂接舆的两句话,这里灵活地加以运用。陶渊明很喜欢化用《论语》,用得灵活巧妙,不太露痕迹。


归隐后陶渊明写过一组《归园田居》,诗凡五首,其中说起自己下地锄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无违就是自由。包括心态的自由和生活方式的自由。陶渊明强调自行选择生活方式,不一定按传统的规范办事。

陶渊明中年以后身体不算好,很注意吃补品,主要是菊花。他的《饮酒》诗其五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在陶渊明之前,隐居之士往往躲近人迹罕至之处,离群索居,用古怪奇特的生活方式来达成心灵的自由,“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都曾到深山老林里去寻访过这样的隐士。所以隐居也叫“隐遁”——从人间逃亡出去,不理会人间的种种。陶渊明实行的却是“归隐”,退出官场,回到自己的农村老家,过边缘知识分子很普通的生活:读书、饮酒、访友、谈天,高起兴来的时候也干一点农活,他仍然在人间,完全过世俗的生活,这样竟然也能够获得老派隐士们那种成本极高的自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重大意义在此。这里说“心远”就能“地自偏”,也非常深刻。心态如何太重要了。


“采菊”与“望南山”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观念,相信服食菊花可以延年益寿。陶渊明采菊也是为了服食,他喜欢用菊花泡酒喝。“南山”常常用来指称隐士避世隐居的地方,这里则指陶渊明家附近的庐山,同时也可以指向经典里说过的“如南山之寿”(《诗经·小雅·天保》)。服食菊花是为长寿,但能不能真的令人长寿,渊明也不是很计较,反正酒是要喝的,于是就大喝其菊花泡酒,能有助于养生长寿最好,如果无效,也没有什么,所以他是“悠然望南山”,态度潇洒得很。在争取达到某一目的的时候,志在必得的意思如果能淡化一点,精神就可以不那么紧张辛苦了。


24.jpg

当时佛教流行,一代佛学大师慧远住锡于附近的庐山,在他身边聚集了大批信徒,包括若干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有一位当过柴桑令的刘程之尤其积极,此公曾一再鼓动陶渊明加入他们一伙,一道去修心念佛,共升净土;陶渊明回答了一首《和刘柴桑》,诗云: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陶渊明说,自己不能离开家属亲戚朋友去修什么道,也不能放弃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如散步、饮酒之类。陶渊明热爱现实生活,不赞成什么四大皆空。


无论是试隐、退隐还是归隐,陶渊明总是隐入普通人的生活。他无意于长期在仕途中奔走,也不赞成遁入深山老林或跟着和尚念经修道。他一心一意做个平头老百姓,希望好好过普通人的日子——这样的高人雅士,自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诗来。



作者:顾农

责编 刘小磊


来源:南方周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