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801|回复: 0

明明是“为他好”,孩子为啥不领情?

[复制链接]

明明是“为他好”,孩子为啥不领情?

发表于 2025-5-27 19:23:33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801 0 查看全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亲子关系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关注的焦点。笔者平时与不少家长交流时,常听到他们抱怨,自己做很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是一开口,孩子就是一副不领情的样子,亲子沟通不畅。实际上,好好说话才是解开这类矛盾的密码。

重视每一次日常对话的“蝴蝶效应”

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蝴蝶效应”。日常聊天,往往就是那只被家长忽视的“蝴蝶”,让本应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危机四伏。比如,吃晚饭时孩子满心欢喜分享今天的篮球赛中自己的队赢了,家长却心不在焉,随口敷衍:“知道了,赶紧吃完饭写作业去吧。篮球赢了能怎样?期末考试赢了那才叫行。”这看似是平常的对话,但很可能因为家长未能感知孩子的欢喜,从而减弱了孩子诉说的意愿;被家长挂在嘴边反复强调的学习、考试也很可能“水满则溢”,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对话,就如一条条细小的裂缝,悄无声息地侵蚀亲子关系。长此以往,亲子沟通的渠道就会被封堵,孩子对家长就会从亲近走向疏离。

情绪是影响沟通质量的关键

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亲子沟通以平静开场,以不欢而散甚至剑拔弩张结束。这就是好话没有好好说的结果,其中的核心问题则是情绪的变化。

情绪表达作为人际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沟通质量的关键因素,更与亲子关系的质量有密切联系。在亲子沟通中,家长越倾向于积极的情绪表达,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就会越高;家长越倾向于消极的情绪表达,亲子关系的冲突性就会越高。

掌握亲子之间心平气和交流的钥匙其实并不难,简言之,就是家长要善用情绪感染效应。所谓情绪感染效应,是指沟通中人们总是会受对方情绪的影响,并不自觉地与之共振。家长应谨记,你喜娃喜、你平娃平、你怒娃怒,如影随形,时刻掌控自身的情绪状态,把善意的话语用稳定、积极的情绪表达出来,以“好话好说”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受到家长的带动而变得愉悦向上。

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亲子沟通中还有一个怪现象:明明是自己的亲生娃,明明希望孩子越来越好,家长在跟孩子交流时,尤其交流学习问题时,却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先张口闭口说人家如何好,然后用“再看看你……”的句式一一数落孩子的问题,最后以“你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样”的提问结束。这样交流下来,孩子的自信倍受打击,处于深深的自责、愧疚与不安中,亲子关系则在这样长期“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过程中走向对立、冲突与崩溃。

因此,在亲子沟通中,家长要把自己的期望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表达出来。跟孩子交流时,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耐心听完,并用点头、微笑或简短的回应给予肯定,以此让孩子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从而自信心大增、做事更有动力。想想看,如果孩子每天都沐浴在父母阳光般的信任和期待中,亲子间的沟通一定会越来越顺畅,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和谐。


(《文汇报》5.14 左志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