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筱是一名高中生,因巨大的焦虑感而无法正常上学已有一年多。这期间,妈妈非常着急和焦虑,一边提醒自己不要给孩子压力,一边心怀热切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正常上学。筱筱其实也希望自己可以去上学,每天晚上她都抱着“第二天一定要去上学”的期待和决心入睡,可当妈妈一早去喊她时,她总会莫名觉得全身没有力气,起不来床。转机出现在,有一天妈妈情绪崩溃,不想再管她,第二天一早关掉闹铃后,却被筱筱喊醒,说她要去学校。
筱筱告诉我,这一次的变化让她意识到,好像是妈妈的催促和期待让自己感到很有压力,反而起不来床。而当她早上自己醒来,也没有人在身边催着起床时,反而很自然地起床了。
其实,当妈妈过度关注筱筱起床上学这件事情,这件事似乎就不再是筱筱自己的事,而变成妈妈的期待。妈妈的过度关注和期待,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让筱筱对这件事充满压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被凝视、被客体化的体验。当你要去做一件事,所有人都盯着或催促你,即便原本喜欢做这件事,也会因为被过度关注而害怕去做,更因害怕做错而不断犯错。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变得过度紧张。为回避紧张,就会回避去做这件事。
在妈妈热切关注的目光之下,筱筱感受到巨大压力,她害怕自己令妈妈失望,而这份失望也会让她感到自己是那么糟糕。于是,这份压力没能变成动力,反而压得筱筱动弹不得。但当她自发醒来,没有催促、没有妈妈期待的目光、没有外界压力,醒了、起床就成为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有些时候,父母说太多,孩子就会沉默;父母做得太多,孩子就会无力。父母追着孩子完成成长任务,一方面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才这么不放心;另一方面,孩子会觉得这不是自己的责任,只是为了完成父母的要求。
所以,父母的过度关注不仅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还削弱了孩子自我承担的责任感。向上生长是每个孩子自发的渴望,父母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郁诗铭)
来源:上海大众卫生报(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