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7|回复: 0

 150年风雨,真“扇”美流传

[复制链接]

 150年风雨,真“扇”美流传

发表于 2025-5-9 18:34:10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作者:林雨尘


夫妇合璧 百年发轫


清光绪年间,杭扇兴旺,王星斋自幼随父学习制扇技艺,20多岁时已成为杭州制扇业中的砂磨名匠。他被一家专门制作贴花扇的作坊主陈益斋看中,将长女陈英许配。陈英对扇子贴花、洒金技艺有着深厚的造诣。


1875年,王星斋和陈英结为连理,第一个结晶便是“王星斋扇庄”。夫妇坚持“精工出细活、料好巧夺天工”,扇子精巧而风格独特。其中,黑纸泥金花式扇,因其做工精湛富丽而成为宫廷“贡扇”。


1893年,“王星斋扇庄”进军上海、北京等地开设门市部,于天津、沈阳等地建立分销点,销售网覆盖全国,与张子元、舒莲记并称杭州扇业三大名庄。


1909年,王星斋积劳成疾,溘然长逝,其子王子清继承父业。


1929年,王子清注册“三星”商标,在杭州太平坊开设四开间商铺,并取名“王星记扇庄”,以避父讳。王子清花重金宣传,参加杭州首届西湖博览会抢占市场,逐渐成为杭城扇业之首。


董宇辉直呼“太珍贵了”


1937年,战事中杭扇凋敝,扇庄纷纷歇业,王星记制扇工场迁至绍兴柯桥生产,只保留杭州门市部。战争结束后,重迁办厂。


上世纪50年代末,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重建王星记扇厂,召回流散的制扇艺人,大力恢复传统生产,“三星”商标重新启用,并在湖滨开设王星记门市部。到了60年代,扇子成为日用品,人手一把,王星记迎来辉煌发展期。


没过几年,电扇普及。王星记再入困境,一度放弃杭扇制作,转而改名“东风扇厂”,部分工人转而生产黑白电视机。


后来,国家轻工部来视察,厂里给领导介绍开发的电视机。结果被批评了一顿:杭扇那么好的东西,不去传承保护?


这让王星记转回到传统的杭扇制作。杭州王星记扇厂厂名恢复,生产经营蒸蒸日上。


1994年,一场大火让“王星记”几乎失去了一切。十年间搬迁了4次厂房,从建国中路到望江路,从婺江路到凯旋路……王星记人坚强地生存着。


2000年,企业改制成立王星记扇业有限公司,大力实施产品、技术、营销创新工程,王星记开始真正实现“一厘一寸皆风景,一开一合话人生”。


2025春季,王星记折扇受邀来到“与辉同行”杭州站直播间,一把历时一年制作、双面12万字的黑纸扇让董宇辉直呼“太珍贵了”。


梅兰芳“严选”泥金牡丹扇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收藏了数百把扇子,扇子功是他的“艺术伴侣”。


舞台上,梅兰芳用扇用得出神入化。上世纪30年代起,他手中的扇子都由王星记提供。而他演戏的扇子常被人“偷”走。一次,他在上海中国大剧院演出《贵妃醉酒》,戏票被抢购一空。演出前,梅兰芳提前半小时到化妆室,描眉时,管道具的小李说:“牡丹花扇不见了。”梅兰芳心里一震,这把泥金牡丹扇子是演“醉酒”必不可少的道具,是专门派人请王星记扇的老师傅制作。扇子“失踪”,如何登场演戏呢?小李急得汗直流。梅兰芳拉开抽屉,拿出一把扇子即挥笔泼墨,牡丹扇画好后,随着锣鼓声,挥扇登台,靠着娴熟的表演技巧,仍然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杨贵妃醉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演出到贵妃靠栏杆的动作,他用右手轻轻抬动扇子,伸过左手将扇面轻轻打开,体现贵妃那种矜持微妙的神态。


随后,梅兰芳又派人到王星记定制一把泥金牡丹扇,他就是认定王星记的扇子质量、画工适宜登台演出。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和王星记扇厂保持密切联系。


今年是王星记创立150周年,你曾经和这把扇子拥有难忘回忆吗?欢迎关注本报微信号、视频号留言分享,150把好扇,等你的精彩故事。


来源:浙江老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