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689|回复: 0

一个小学生的一天,却看到了中国人的一生

[复制链接]

一个小学生的一天,却看到了中国人的一生

发表于 2024-6-3 00:44:06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689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三春晖 于 2024-6-3 00:45 编辑



一个小学生的一天,却看到了中国人的一生


豆瓣上有一个“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组员们都是传统意义上好学生,学生时期,他们是读书的好苗子,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后来很多人逐渐意识到,“好学生”这个他们曾经为之努力奋斗的评价,似乎只是一场巨大的骗局。


家长和老师们以身作局,以孩童的灵气为代价,引诱后代入场,最终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维持社会运转的完美燃料。

近期院线佳作《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借着儿童片的名义,讲述了这种普遍发生的悲剧。

影片由王子川执导、岳昊主演,在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拿下最佳导演奖,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该片还在豆瓣上获得了8.1的评分,远超同期上映的诸多影片。
它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讲述了小朋友朱同惊心动魄的一天,让成年观众在“回归童心”时也能够思考:为什么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超能力又指的是什么?

01

一辆人挤人的公交车上,瘦小的朱同拿着包子和豆浆,夹在人群中晃来晃去。他小小的脑袋转啊转,正寻思小偷是什么样子,心事还没有完全展开,就被人群带下车,包子也被挤丢了。没办法,他只能匆匆喝完豆浆,朝着校门狂奔。

眼看着上课铃就要响了,朱同又被校门口值日的同学拦了下来,“你红领巾呢?”对方看上去像刚当选了班干部般严格坚定,朱同连忙打开书包翻出红领巾抓在手里,却被告知铃响了,要扣分。

就这样,刚刚转学到新学校试读的朱同,开始了自己狼狈的一天。


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朱同,他就是那种令所有老师见之头疼的“问题学生”:成绩垫底,常常闯祸,不守规矩调皮捣蛋,一不留神思绪就飘到九霄云外。

不过与刻板印象中的坏学生不同,朱同其实很努力地想让生活变好。这样他就能在每天放学回家后,把这些好事说给姥姥开心开心。但生活平淡乏味,别说好事了,能不犯事就已经是菩萨保佑了。

考试不及格后,他不敢把试卷带回家给家长签名,所以想尽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忽悠小卖店店主帮他签字;比如想象出一个小偷,把他的试卷偷走了(实际上是他自己扔进了垃圾桶)。

老师让把签完名的试卷交上去时,他只能先假装在自己的书包里一通乱翻,然后说试卷丢了。眼看着真相就要败露,朱同就幻想有外星人来把可怕的数学老师打败带走。但老师太厉害了,外星人也无计可施,结果只能是朱同被罚在走廊里站着。

倒霉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在短短的一天里,朱同就经历了被老师们批判罚站、被小混混追着打,和在黑板报上乱写乱画被教导主任抓住等倒霉事。

生活真是没一点好事发生啊。


02

不过,如果我们用一种更加平等的视角去审视这个孩子,就会发现,朱同其实很乖,只是总事与愿违。

他成绩不好,但是手工课和课间操都表现得很好;他作文不及格,实际上只是不会写故事,而不是真的糊弄作业。
他想帮忙把学校里的音响修好,却没想到直接把设备弄坏了;他想学着清洁工的样子烧掉落叶,却差点把房子点着;原本只是想修复一下宣传栏里校长掉色的嘴唇,却被认为是在乱涂乱画......

朱同不想把试卷带回家签字,不想被请家长,只是因为他妈妈和姥爷身体都不好,姥姥耳朵又背,请来也只能干着急。他并不是单纯害怕被批评,他只是害怕自己“坏学生”的名号会让亲人难过。

同时,朱同犯事的时候,总是逃避说出所在的班级,也是害怕自己给班主任和同学蒙羞。在所有主要的社会性评价体系中,朱同都“一败涂地”。

每当遇到自己不愿意面对的时刻,朱同只能借助自己的想象力来帮助自己脱困:比如偷试卷的小偷、吃试卷的怪物、与牛老师大战三百回合的外星人、能在尴尬时融进墙壁里的能力,以及能够及时断掉又安上的腿等。

但这些幻想,总是在现实里一败涂地,该来的惩罚还是会来,被攒成一团的试卷还是要带回家给家长签字。

现实世界的无可奈何不是在成年时一瞬间涌来的,童年的我们,还是会在一次次失望和失败中成长着,只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用自己的超能力保护了自己而已。
那究竟什么是失败呢?是考试不及格,是作文只写了一句话,是听不懂英文,还是在黑板报上涂涂抹抹呢?这些真的是失败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朱同、为什么我们却真实地在为这些东西难过着?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羡慕着那些看上去什么都好的人呢?好事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到来呢?

03电影的最后,朱同因为被选中参加了广播操比赛的排练,而觉得今天真是完美的一天。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活着只为了那几个瞬间,而就是这几个瞬间,就能够让我们觉得人生值得。

影片虽然只是讲述了三年级小学生朱同的一天,却好像讲述了中国人的一生。

我们从小为了各种评价拼尽全力,却总是不够好,总是事与愿违,总是适得其反。像电影中刘诗瑶这样的好学生,似乎天生就是优秀的模板:长得好看,成绩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总是装作不经意地看着她,实际上充满羡慕。

但又怎么样呢?即便一整天都在失败,都在被误解,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主观的:只要我觉得快乐就好。只要朱同觉得能被选中参加广播操比赛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那么这一天就是快乐的,就是值得的。

但影片对操场上孩子们举着的“时代在召唤”牌子的全景拍摄,似乎又在提醒着我们: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又落入了另一套评价体系内,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它既天马行空,可以让儿童观众看得开心、成年观众找回童心,也充满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甚至比很多常规的剧情片更有探讨的空间。

影片用看似诙谐的口吻讲述了朱同一天的故事,却用一个长长的片名点明了喜剧之下悲哀的现实。

教育体系就是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筛选出适合读书的人,筛选出听话的人,然后这些人再进入社会早已为他们提供好的角色。

我们不断地在他者所形成的镜像中狂奔,为了跑得更快,我们丢掉自己身上的独特性,抹除一些尖锐的东西,然后丧失灵气和超能力,最终成为这座镜像之城中最完美的居民。


来源:南方周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