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刻意煽情的网络内容大肆传播。然而,部分配有温情背景音乐、赚足观众热泪的“催泪片段”“暖心瞬间”,却屡屡被扒出是摆拍、作秀,最终草草收场,只剩下一片质疑和叫骂。
长此以往,再看到类似的“感动”,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动情,而是警惕和怀疑——“摊牌吧,什么时候开始直播带货?”这句戏谑的追问,折射出大家对网络正能量内容的信心正悄然流失。有网友感叹:“当感动都被精心设计,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不禁要问,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动,为什么不时被欺骗、被辜负?在趋附流量的网络空间里,真实、感人的正能量又该如何“在场”?
图源:视觉中国
“感动营销”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如果能本着一腔赤忱,向全社会传递温情和善意,这样的“营销”不仅不招人厌恶,还能长久驻留在人们心中。然而,如果纯粹是为了赚取信任、收割流量而编织的虚情假意,甚至不惜捏造人设、摆拍剧本,无疑是对公众善意的亵渎。
在这些人眼中,我们的感动,背后满满皆是“割韭菜”的生意经。
这是因为,强烈的情绪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传播力,能够撬动泼天的流量。如今,人们普遍面临着“情感空心化”的困境:种种疲惫、压力和负面情绪,容易积压在心,却难以找到宣泄的出口。而向屏幕那头的陌生人传递善意,不仅“成本低”,还能从网友的共情中获得正反馈。因此,那些失真、劣质的“情绪糖精”就趁虚而入,有些人用精心编排的故事来诱发大众的情感共鸣,相关内容一经推送就迅速发酵甚至走红全网。
一旦有了流量,商机也会接踵而至。许多职业自媒体深谙这套“先赚眼泪再赚钱”的逻辑:通过捏造“感人至深”的故事迅速圈粉,刷一波好感度,随后火速转向直播带货、打赏募捐、广告嫁接,完成“情感—流量—金钱”的三级跳,将公众的感动转化为经济利益。
比如,曾引发热议的“凉山孟阳”卖惨摆拍事件,就是通过打造“贫苦善良女孩”的网络人设,利用网友们的同情心进行直播带货。在原视频摆拍被揭露后,网友不禁有了“被扇了一巴掌”的感觉。

图为“凉山孟阳”直播视频截图 图源:“新华社”微信公众号
内容生成技术的发展,也让假意编织的“感动”更易实现批量生产。AI换脸、剪辑拼接、合成语音,几分钟就能生成一段催人泪下的视频,甚至连人物的语气、表情都能完美复刻。今年高考期间,一名“高考扁担女孩”牵动全网心弦,马上就有人冒充“扁担女孩”起号,用公开照片搭配AI换脸技术,批量炮制了20多个虚假视频,短短数日就疯狂吸粉7.8万。
那么,这些套路为什么能屡屡得手,精准地调动受众的情绪并转化为流量收益?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以强烈的情绪来淹没理性思考。有传播学者说:“在媒体环境中,触发情绪,就是启动控制。”在创作者有意的渲染和诱导下,人们的情绪反应会暂时盖过审视真相的能力,忽视一些明显的漏洞和疑点,因而更容易相信人为编织的剧情。
唤起公众的关切,首先要打造悲剧性的“底层人设”。对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往往带有天然的滤镜:农民工、外卖员、乡村医生、留守老幼、环卫工人……这类群体在现实生活中与我们“若即若离”,又身处网络叙事的夹缝中,鲜有踪迹。他们的平凡、朴素、任劳任怨,是引人注目的闪光点,也是职业自媒体眼中的流量点。于是,有些人就凭空捏造出镜人的职业身份、家庭背景、人生遭遇等,硬生生套上各种“剧本”,借此把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共情,变成自己炒作吸粉的“敲门砖”。
在叙事上极力渲染“平凡中的不凡”,也是赚取公众共情和信任的常见伎俩。这类内容重在营造生活实感,以平凡人的视角上演温暖感人的生活故事,宛如一出环环相扣、牵动人心的“连续剧”。比如,此前某地披露一起案件,一名用户通过虚构外卖员职业,日复一日地摆拍“90后单身爸爸带女儿送外卖”的艰苦生活,积累粉丝40余万,并借此直播带货牟利。
这些套路的背后,是高度成熟的“起号”流水线。一旦网络上的情绪燃点出现,某些自媒体就迅速跟进,扒出事件中最能刺激公众敏感神经的“泪点”,套上模板肆意歪曲、伪造、重演,批量发布数十个相似视频,以数量攻势疯狂投放、推流。等账号吸引到几万、几十万粉丝,就立刻暴露出“割韭菜”的真实獠牙。
这些相似的把戏玩多了,将会透支社会弥足珍贵的善意与信任。如果我们的善良总被人为地操纵和利用,感动总在反转时刻戛然而止,久而久之,我们便不愿轻易为网络上的任何“美好”买单,以至于真正面对需要帮助的群体时,也变得迟疑和麻木。

漫画 图源:“青春浙江”微信公众号
当虚伪的“感动营销”一次次辜负公众信任,我们更加想要的,是褪去剧本、无须编排的真实,是真情流露、不加巧饰的温暖。
感动不应沦为骗取信任、收割流量的手段。真正有意义的“感动营销”,应是善意的自然延伸——既不消耗大众的共情,也不让真诚的举动变味,反而能让这份温暖形成正向的循环。
河南姑娘“李福贵”靠做自媒体的收入,带着村里46位几乎从未出过远门的老人去旅游。镜头中的老人们满怀期待、洋溢着笑容,有人穿得“比结婚那天都齐整”,有人说“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出门旅行”。这样的“流量变现”,网友并不抗拒,也不吝于点赞、投币,甚至不少人主动呼喊“让她恰饭(接广告)”“赶紧上链接”。
真实的感动无须虚构和包装,就足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持久的善意。感人肺腑的网络正能量,往往不是靠戏剧化的冲突或刻意煽情的台词,而是源于对生活本真的捕捉——以同理心去触达受众的心灵,不虚构、不夸大、不扭曲,也许更具朴实而鲜活的感染力。
真正的感动,是摄影博主背起相机,给身患疾病、悲观消沉的普通人拍下“人生照片”,呼唤他们去寻找闪闪发光的自己;是年轻人镜头下的兽医父亲,三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守护着近千家养殖户的希望……是在滤镜之外,看见那些默默无闻的坚守,看见不假思索的善良,看见真实的困境和困境中努力攀登的人。
流量终将褪色,真情永远不会被淘汰。在这个流量汹涌的时代,热点、爆款看似层出不穷,但很快又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杂音越是喧嚣,就越需要真实的感动,需要有温度的坚守。敬畏真相、坚守真诚、尊重观众,才能在淘洗过后依然值得信任,让那份温暖留在每个人的心间,不褪色、不消散。
正是那些流淌着的温暖和感动,将互联网上素未谋面的你我紧紧相连,更赋予每个人对抗冷漠、拥抱善良的勇气。在任何时候,我们真诚的泪水与掌声,都不应被任意欺骗、裹挟和滥用。
来源:浙江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