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09|回复: 0

我为什么讲《弟子规》

[复制链接]

我为什么讲《弟子规》

发表于 2025-7-5 22:31:39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09 0 查看全部




作者:郭文斌


从1998年写长篇小说《农历》开始,到2018年在海口电视台录制《郭文斌解读〈弟子规〉》,对中华文化的功能性,越来越体会深刻。看过《农历》创作谈的读者都知道,我渴望写这么一本书:

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荐给孩子读的书,又是天下孩子推荐给父母读的书;它既能给大地增益安详,又能给读者带来吉祥;进入眼帘它是花朵,进入心灵它是根。我不敢说《农历》就是这么一本书,但我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了。

读过拙著《寻找安详》的朋友知道,就在那一年,《寻找安详》的发行出现了井喷状态,提前预订书的火爆局面,让出版社应接不暇。说明安详已经成为时代刚需。

这让我开始思考文化的功能。一天,一位《寻找安详》的受益者给我打电话说是现场感那节帮她走出恐惧时,我突然明白,文化一定要让百姓能用、愿用、常用、广用。必须像大米面粉一样成为百姓必需,像阳光空气一样让人离不开。为什么有那么多传统文化淹没于历史之中,而中医却活了下来,就是因为中医能够回应生命第一关切,是百姓的必需。

之后,我接二连三地得到反馈,有几位重度抑郁症患者,在读完《寻找安详》后,大为好转。找我的家长成几何倍数增加,把我带进了之前我不知道的“生活”。我才知道,有那么多的人需要一种全新的、可操作的、功能性的“文化”。怎么办?

推荐大家看《寻找安详》是种办法,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此前几年,我曾经在一些学校和单位讲“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就是想把当时在人们看来高高在上的圣贤智慧对接到日常生活中。但是实践了一段时间,发现《论语》好是好,可操作性不够。怎么办? 就在各种典籍中寻找方便百姓操作的,能够像幸福说明书一样的读本。最后,我的目光落在《弟子规》上。

当我决定讲《弟子规》时,有一种声音问我,一位作家,要讲《弟子规》了,是不是太降低身价了? 正在犹豫之间,老天给我赐了一位小宝贝,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真是没有哪部经典,像《弟子规》这样方便我“教育”孩子。妈妈叫他,他没有反应,我就来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挑食,我就来一句,“对饮食,勿拣择”;妈妈还没有吃,他已经动手了,我就来一句,“长者先,幼者后”;便后不洗手,我就来一句,“便溺回,辙净手”;看完书,乱放一起,我就来一句,“读看毕,还原处”。越来越感觉到《弟子规》是大智慧,是把真理可操作化的难得之作。

来源:中华读书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