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总是有隔阂。多数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保持长者的尊严,总是喜欢拿过来人的那一套对孩子进行说教,也总是喜欢以“我是为你好”作为出发点教育孩子。
我自己就深受这类教育的影响,所以,在我成为母亲后,看着面前天真可爱却又顽皮捣蛋的孩子,不想让她成为当初的我——那个被一堆“不可以、不行,必须”包围着的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总是鸡飞狗跳,而我也在这样的日子里摸索出了自己的小妙招,让我和孩子都乐在其中。
平时,甜妞是个很磨蹭的孩子,做什么都要三催四请,到了饭点,饭菜已经摆上桌,也叫不来她。
“甜妞,吃饭了。”我叫她。
“再等会儿。”甜妞依然坐在原处。
“把玩具收一收,洗手吃饭了。”我再请一次。
“哦,好的。”她嘴上答应了,但还是不动。
我试过提高嗓门凶她几句,也试过当她不存在,自顾自吃我的饭,效果都不是很好。等到第二天,同样的情况依然会上演。直到有一天,我正在书房整理东西,爱人已经把饭菜摆上桌,对甜妞说:“去叫你妈妈吃饭了。”
甜妞肩负这个任务进来,喊道:“妈妈,吃饭了。”
“好的。”我继续手上的工作。
“妈妈,吃饭了。”她加重了声音。
“我马上来。”我仍沉迷于没做完的事。
过了一会儿,甜妞看我没有起身的意思,不耐烦地说:“妈妈,吃饭了,都叫你好几遍了。”
我一下子有点懵,这不是日常我跟她说话的情景吗?她连语气都学到了八九分。我突然有点好奇,如果我不去吃饭她会怎么样。
“还没好啊,饭菜都凉了,快点。”甜妞一副小大人的样子。
“马上。”我说道。这是她平时经常对我们说的话。
“马上马上,你都说了几回了。”甜妞不高兴了,“请你吃饭怎么这么难啊。”
听了这话,我哈哈大笑:“你这下知道请你吃饭有多难了吧。”
这之后的几天,每到吃饭时间,我只要一喊,她就会马上放下东西、洗好手过来吃饭,大概是知道一遍遍喊人吃饭有多折磨人了。
我发现这个“小妙招”挺管用,于是,女儿早上睡懒觉不肯起床,以及偶尔不想上学的时候,我都会找机会和她角色互换,把自己变成赖床不起、不肯去上班的“不懂事妈妈”。这时,女儿就会在床边耐心地一遍遍叫我,让我赶快起来,甚至会跟我讨价还价,说我起来了,她就给我吃她的零食,还教育我,不上班就不能买漂亮衣服和好吃的了。
有时,纯粹的说教不如让孩子亲自体验一番。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互换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让我们相互体谅、共同进步。
(《教育导报》3.6 谢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