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签约学员里,60岁以上占到30%。”杭州一家乐器培训机构负责人王凯说,60岁以上学员中,较热门乐器有钢琴、吉他、二胡,“两人拼课、一对一授课都有。”
近日,记者赴杭州、绍兴、嘉兴等地采访发现,到商业机构付费学习,成为银发消费新趋势。
当前,银发经济中涌现了许多消费新现象。背后不仅是收入提升和科技赋能,更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老人们通过真金白银的投票,重新定义晚年的意义。对此,本报推出银发消费新现象系列报道,多层次观察,多角度解析。
六成受访者为健康 主流需求聚焦三方面
记者线上线下发放200份调查问卷,60%受访者表示,花钱上课初衷是为健康;40%受访者坦承参加艺术类课程是“想重回青春”;30%受访者透露对短视频新技术很感兴趣,因为“年轻人都在玩”。
“花小钱健身,好过花大钱治病。”这是绍兴61岁陈阿姨的看法。体检查出血脂高后,她一年在健身房消费近万元,其中5000多元用于私教课。
“每月两节课,每次150元。”在杭州市拱墅区的凰埔舞蹈艺术中心,62岁张阿姨学习芭蕾已有一年半。她说,能获得专业老师指导,还结识了一群同道中人,这价格能接受。
“我花300元报了多媒体制作课。”嘉兴65岁的陆先生说,看到朋友圈里秒拍和短视频越来越花式翻新,自己也想跟上潮流。
一份在线教育报告显示,购买过1000元以上课程的群体中,老年人占比为10%,健康、青春和新技术是三大主流需求。
银龄消费观转变 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我国预期寿命持续延长,意味着人们在退休后仍有20年以上健康生活时间。”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杨逢银说,这一届老年人享有完善的养老保障,消费观念更开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婚姻家庭协会会长谢需认为,一部分“先觉醒”的老年人从传统角色中剥离,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年少时未达成的学习梦想,实现第二青春。
“退休人士认为学习就是最好的养老,非常珍惜每一堂课,极少请假。”凰埔舞蹈艺术中心负责人统计过,目前50岁以上学员有100多人,年纪最大的75岁,那份“为自己学”的内驱力令人动容。
“从个体状态来看,大脑用进废退,保持学习状态的人,老得慢一些。”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赵国秋认为,同时,具有社交属性的专业学习有助于老年人获得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同,“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总和,付费学习就是在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关系。”
赵国秋的看法,获得短视频课程负责人梁启的认可。梁启坦言,课程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就等于溢价空间,上课只是入口,持续陪伴才是利润池。老年专业教育是一条“情绪杠杆”很长、付费意愿较强的赛道。
“老年消费出现新模式,说明积极老龄化观点被普遍认同。”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甘甜说,老年人付费专业学习会推动银发经济活力迸发。
记者 乐美真 孙磊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