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45534|回复: 0

曾经是最年轻的博士,如今依靠父母接济,幕后秘辛令人唏嘘

[复制链接]

曾经是最年轻的博士,如今依靠父母接济,幕后秘辛令人唏嘘

发表于 2023-9-21 19:10:21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45534 0 查看全部




全面地培养孩子,给予他们不受打扰的安静舒适的成长环境,循序渐进,才能让树苗健康的成长为参天大树,扎根错综复杂的世界里。


文 | 寒露

编辑 | 惊蛰


最近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的张炘炀遭遇令人唏嘘。


为什么这么说,他可以说是实打实的“神童”,十六岁就考上了博士。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士”。


1


张炘炀于1995年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他的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影响下,张炘炀从小就爱读书。


很快,他极强的逻辑思维与优秀的记忆力能力就突显出来,张炘炀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父亲便着手安排他学习小学知识。


五岁时张炘炀跳过幼儿园进入小学念书,一路跳级,七岁上初中,九岁从初中毕业回家学习高中知识,十岁参加高考并考到了五百零五分的理科成绩考进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一举成名。


十三岁考过了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十六岁考过了北京航空大学的博士,以最年轻的博士生这一闪亮光环再度成为全国的聚焦点。



最近,关于这位最年轻博士张炘炀近况生活的采访视频爆出,让他再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除了网友们对其闪耀光芒的认知,这一段视频中还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一路跳级念到初中的张炘炀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的,强行上了高中考出了二本的成绩后,父亲决定让他就读,成为大家眼中的“天之骄子”。


十岁的他能够与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同台竞技并考到二本的成绩,已经可以看出张炘炀的才华,但像赶鸭子上架一般把尚未成熟的果实摆上货架,或许也是张炘炀未来落入如此境地的原因之一吧。


张炘炀大学导师张跃辉教授说大学期间,张炘炀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大三期间,导师为他争取到了前往德国念书的机会。


张跃辉教授表示德国对于培养神童有着更好的体系,更适合年纪尚浅的张炘炀,由于年龄问题,需要等一年。但这个提议被张炘炀的父亲拒绝了。


这期间,发生了一段“插曲”。2011年,在张炘炀研究生时期,他还要求父母在北京买房,否则他就不继续读博。然而由于经济情况的限制,对他们来说在北京买房并不现实。


最终为了满足他的要求,父母决定租了一套房子,并骗他说是买的。张炘炀就继续读书。


博士毕业后他被宁夏师范学院录用为教师,因不满足现状而选择辞职,目前依靠父母给予的生活费生活。


“差不多每两三个月父母就会主动给我打一万块。我现在没有固定工资,完成一个项目结一个项目的钱。”



张炘炀对目前自己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真的需要什么的话给我爸打个电话就好了,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现在也该值一千多万了。”


这一段对张炘炀的采访,似乎不难看出这位“神童”为什么会最终殒落。从小所有的路和方向都是被父母控制的,父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根基未稳就让张炘炀投身到不属于自己的环境中。


尽管他的学习能力确实比一般人高出不少,但心理与生理却还是小孩。或许正是父母对他的过度干涉让他逐渐产生了反抗的心理,让他向父母索要北京的房子,让他选择不工作啃老,让他对着镜头无奈地说出:“现在,理想这玩意好吃吗?”


2


童年早慧真的好吗?类似张炘炀的经历在过往也能看到不少影子。


1983年出生于湖南的魏永康,两岁识字,四岁进入初中,八岁进入重点高中念书,十三岁进入湘潭大学物理系,十七岁破格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录取为硕博连读生,但仅仅三年却被劝退,原因是: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魏永康的母亲在魏永康幼年时期就发现了他惊人的学习天赋,之后就辞职专心照顾他,告诫他一心一意读书才有未来。除了读书,一切的社交活动、生活经验,魏永康一窍不通。


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认知,理所应当地被中科院劝退后,他的母亲甚至说出了“这么好的条件也把握不住,你去死!”。



魏永康被劝退后依然一心求学,但始终无法上岸,意志消沉,最后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但却因病在2021年匆忙结束了这过分大起大落的一生。


与张炘炀相似,魏永康整个童年与青春被父母笼罩控制,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业有成,让孩子不停刷题,他们最终培育出了一位又一位做题家,但孩子们的本质却依然没有长大。


同样被誉为神童,同样天赋异禀,却有人答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1996年生于四川的曹原,在七岁时仅仅用三年完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的所有课程,十岁时以669分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十八岁考入麻省理工博士,并在六年后留校成为博士后。


2018年,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当年,《Nature》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


同样是少年成才,同样是散发着万丈光芒,曹原选择的是收敛羽翼,在自己的领域研究自己的专长,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他的父母也不会对他的未来进行强硬的控制,一切都是建立在曹原自己对于学习的兴趣上进行培养,最终造就了一位物理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是因为天赋的高低让他们的未来有这么大的差异吗?并非如此,教育的差异才是他们最终形同陌路的关键所在。


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为了培养独立的人,而不是单纯的天才与神童。父母往往对于孩子是影响最深最远的。这些“神童”父母往往注重让孩子读书,而减弱对孩子人格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如果过分注重学业,忽视对孩子身心发育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建设,其实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毕竟如果孩子只学会了如何做题如何学习,就算在考试时如鱼得水,跻身名校,离开校园后,在社会上也会无所适从,甚至可能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压力让孩子患上心理上的问题。


全面地培养孩子,给予他们不受打扰的安静舒适的成长环境,循序渐进,才能让树苗健康的成长为参天大树,扎根错综复杂的世界里。


图片丨网络、图虫创意

蔷薇姐姐看世界

内容源自:资讯—凤凰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