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5783|回复: 0

古时打工人怎么表达“收到”

[复制链接]

古时打工人怎么表达“收到”

发表于 2025-1-5 19:20:59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5783 0 查看全部




古时打工人怎么表达“收到”


身处职场,我们工作时回复最多的词大抵是“好的”“收到”,简单明了之中也蕴含着万千思绪。胡思乱想中不禁好奇,古代职场有没有同类的“办公用语”呢? 主持人 林雨尘


职场文化不论古今,酒局必是重头戏。提起历史上最著名的酒局,“鸿门宴”大抵可位列榜首。此局前的职场,也还有些门道。其中,出现三次“诺”的应答不禁令人思考。第一次,刘邦对项伯解释时,项伯的“诺”是对朋友的主公、与项王政治地位对等的刘邦的回应,有尊“贵”之意。而项伯给刘邦提示后,刘邦也称“诺”,这是刘邦对恩人的回应,有尊“重”之意。至于项伯回营后,项羽对项伯所说的建议,表示“诺”,这是对“季父”叔叔的尊重,有尊“长”之意。可见一个“诺”字,在秦汉职场交涉里颇有深意。


“诺”,在以先秦及汉为历史背景的影视作品里不鲜见。据《礼记·曲礼上》讲:“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即依据礼制,父亲或先生召唤时,不应该用“诺”来应答,而应该回答“唯”并马上行动。


“唯”与“诺”也可各自叠加使用表示“收到”。如卓文君的爱人司马相如在其传世大作《子虚赋》里曾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期望问他楚国的状况,子虚推脱一番,齐王再次追问,“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子虚就先回答“唯唯”,进而展开介绍,这和职场上回复“好的”有些相似,更有恭顺之意,故有“唯唯连声”这一成语。而在《史记·商君列传》里也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此处的“诺诺”也是连连称好的意思,也有成语叫“诺诺连声”。因二者含义与态度相近,故而它们也能排列组成“唯唯诺诺”。


“嗻”来自满语je,表示仆人对主子或宾客的应答之词,一般只有满族“包衣”能够使用。所谓“包衣”源自女真部落时代,到了清朝便指在八旗制度之下,世世代代都服役于皇帝、宗室王公之家的满族奴仆群体。


而包衣不光用“嗻”来回应,对“主子”作出应答时,也必须自称“奴才”,以自降身份来抬高主人。


“嗻”的回应在许多影视作品里会误用成“喳”。实际上,满语里的“喳”发音作“ja”,它的意思为“便宜,容易的”,与“嗻”并不混同。爱新觉罗·溥仪的内弟润麒曾说:“看到影视剧里皇上吩咐完,太监大多回答‘喳’,要是当年在宫里非挨打不可。不能答应喳,否则皇上听了一定大怒:喳?你扎谁呀?”


根据这种现身说法可见,“喳”字的确是不能用来应答的。


“诺”的应答在古代“职场”的使用时长超过千年,并在东晋发展成一种唱喏之礼(编者注:“喏”通“诺”)。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以后,琅琊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掌权,史称“王与马,共天下”。据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所载,这唱喏之礼就是王氏基于“诺”的办公应答并结合佛教礼仪而发明的,在南方士人中广泛流行。


据《世说新语 · 轻诋》所载,东晋高僧支遁会见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后,有人问王氏子弟如何,支遁回答说“只见到一群白脖子鸟,听见一片‘哑哑’之声”,所谓“哑哑”实际上就是“诺诺”,即唱喏之礼。


“唱喏”,一般是下级接到上级的指令时,弯腰鞠躬,双手做叉手礼,口中唱喏,表示谦恭,逐渐成为一种交际礼俗。


当时的“叉手”有“拱手”或“袖手”之意,略带有“想让”之感。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这种礼仪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唐朝时期,关陇集团仍然盘踞上层,但南方士族的风俗与礼仪早已实现了南北融合,故而唱喏仍是应答的流行礼仪。孔颖达的《礼记正义》的疏中便提及“今人称‘诺’,犹古之称‘唯’”,可见当时“诺”仍作为常用的职场应答词。而在《唐传奇》崔炜得道成仙的故事里,已故的监察御史崔向之子崔炜进入蛇洞后,赶上羊城使者到来,四名侍女曾斟酒给使者并拜托道:“崔子欲归番禺,愿为挈往。”这时候“使者唱喏”,即使者答应要求。侍女回头对崔炜说:“他日须与使者易服缉宇(即更换衣服,整理房间),以相酬劳。”“炜但唯唯。”从使者的“唱喏”,到崔炜的“唯唯”,可见“唯唯诺诺”在此时仍旧盛行。


两宋直至明朝,“唱喏”虽然应用得更为频繁,却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水浒传》里的描写为例,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号称“镇关西”的郑屠见了身为提辖的鲁达也是慌忙出来唱诺道:“提辖恕罪。”可见此时的“唱喏”“声诺”,已经基本演变为纯粹的礼仪,减少了作为职场应答语的意味。


据国家人文历史


古代职场的“唯唯诺诺”


清代最常见的“嗻”


职场应答里“诺”的礼仪化


来源:浙江老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