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泰斗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他用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剖析时代弊病,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发声。
80多岁在B站上开课讲鲁迅,和“90后”“00后”打成一片,年轻人纷纷称他为“精神导师”。

钱理群先生近照
他就是钱理群。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戳社会痛点,却又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他演过电影、喜欢京剧、出版过摄影集、爱打麻将,还在课余时间带学生踢足球。青年时期到卫生学校当语文老师,等学生们晚上睡觉了,他又回到办公室,开始自己的鲁迅研究。
如今进入暮年的钱老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虽自嘲“已与社会告别”,但其思想却始终活跃在“第一现场”,探究“衰老”,也关注儿童文学。
在他看来,老年仍然可以创造,尤其是当今高科技时代,更有了再学习、再创造的可能。
钱老曾说,“以前研究鲁迅只能在课堂上讲,而现在几十万人会看到我的讨论和交流。那么这样就使自己有一个新的开拓,新的发展,就使我对老年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它不是送终等死的阶段,而是一个生命发展的新机遇和一种人生的再出发。”
于是,他在养老社区时依然继续学术研究和创作,撰写书稿500多万字,他的首部关于养老话题的新书——《养老人生:新机遇,再出发》也刚刚温暖上市。

《养老人生:新机遇,再出发》 钱理群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5年3月
这本书和钱老个人的养老人生血肉相连,他将自己退休后二十余年的生命体验与思考都渗透其间。然而,钱老的关注与研究却并非仅限于中、上层老年生活的范围。作为有全局视野、社会关怀的学者,钱老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生命经验与体验提升到“中国与世界养老学”的理论与实践高度。他曾严肃地指出,
“要讨论与研究中国的养老问题,绝不能忽视底层社会老人的真实的生存危机。他们的养老需求与权利,应该是全面建构中国养老学的前提与基础”。
他也希望以此提醒自己和所有可能读到他的研究著作的朋友:千万不要忘记还在为基本的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底层社会的老人!健康地、有尊严地、有意义地活着的权利,是属于所有老人的。养老学研究必须关注社会各阶层所有的老人的生命存在的状况与需求。
此外,书中也细腻描绘了老年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同时对社会养老、医学养老等多种养老模式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探讨。特别收录了钱老的养老设计和总体设想,包含五大回归等理论。

钱理群摄于1999年
在充满焦虑与困境的时代,钱老依然脚踏实地,关注社会问题。这不仅是一本直面老去的书,更是一部关怀人类普遍处境的作品。
卸下“职业面具”,在暮年开启人生2.0
1939年,钱理群在重庆出生,成长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正是这样的岁月,磨砺出了他非凡的学术志向。
当这位学术界的传奇人物选择在养老社区度过晚年生活时,“北大教授进养老社区”瞬间成为热议的话题。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钱老的这个决定,就像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把整个文化圈都搅动了起来。

钱理群先生近照
钱老曾坦诚地说,刚到养老社区的时候,真的很难适应。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著名教授”,一下子变成了“燕园里一个普通居民”,这种身份的快速转换,让他感到特别尴尬,甚至有点手足无措。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钱老开始重新思考老年生活与养老人生,他说:
我的觉醒,就从养老社区开始。什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的著名教授”,不就是一个“面具”吗?现在进了养老院,你“什么都不是”了,就可以“不戴面具地践行生活,即内心最深处的那种生活”,让你本质性的存在显现出来。由“单一”的自我,变成“多重”自我,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才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我。
钱老还提到,进入养老社区,不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是重新审视自我人性的机会。在这里,他重新挖掘那些曾经有过、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能充分实现的兴趣、爱好,并努力把最大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正是在老年时有这种经历,才让他的人性和生命焕发出全新的形态。虽然身体不再年轻,但他成了一个“超越性的老人”,这就是他所说的“老中的不老”。岁月虽然带来了衰老和失去,但他的内心和精神却实现了超越,焕发出别样的活力与光彩。

人生随时都可以从头开始,暮年也可以是人生的新起点。钱老在养老社区既开辟了新的“养老学”研究领域,还结交了众多一见如故的老年朋友。
他认为老年就像是回到了童年,开启了新的时间,投身于新的目标。这不是选择安逸地等待生命的终结,而是对自己更有要求,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我现在有点和生命抢时间的意义,就是把我想做的事,我都尽量做完。做完之后,就无所谓了,随时可以死。”
钱理群的“养老”哲学: 五大回归重构养老人生
开启养老人生新阶段后,钱老一直保持着极其规律的生活节奏,身体和大脑,按照自己的想法,一刻也没闲着,仿佛装上了“永动机”。
7:00到8:00,起床;
8:30到9:30,开始写东西,写两个多钟头;
11:30吃饭,中午回来看报纸,睡会儿觉;
15:00起来,工作到17:30,外出散步;
如果白天没写完,晚上就继续写,平均每天两千字。

活力养老的钱理群
钱老认为,老年人的智力绝不能被低估。老年人丰厚的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是弥足珍贵的。而且,高科技时代也为老人智力的发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老年人所要担负的历史角色,就不仅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钱老在书中也直接给出了养老人生的核心目标:要恢复人的本性、真心、真性情,取得和自然和他人,以及和自己内心关系的三大和谐,由此调整、完善我们的人性与人生。
此外,钱老也提出了晚年人生的两大基本追求与设想——老年“休闲人生”的本性、本质,就是“回归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也即“五大回归”:“回归自然,回归童年,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
首先是“回归自然”。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与天斗、与地斗”的历史背景下长大的,没能善待大自然,成了最大的遗憾。钱老觉得,养老时重新亲近自然,是对过去的弥补,也是找回内心的宁静。

第二是“回归童年”。除了和自然的亲密接触,童年时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还有爱玩的天性,才是晚年最宝贵的财富。钱老说,儿童的三大天性,才是晚年人生的三大法宝。这些天性不仅能带来快乐,还能激发创造力,让晚年生活更有意思。
第三是“回归家庭”。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的意义格外重大。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会由“社会性的存在”“个体性的存在”变为“身体性的存在”。身边除了医生、看护之外,就是家人。如何和子女相处,也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甚至新的冲突。老年人生中如何回归家庭,在家庭中获得生命的宁静,找到生命的归宿,也是一个大问题、大学问。
第四是“回归日常生活”。现在虽然高科技发达,脑力劳动很重要,但体力劳动也不能丢。钱老建议,在养老社区里种种花、种点庄稼,放放音乐、看看电影,办办讲座,读读诗,让生活充实又有趣。

第五是“回归内心”。这应该是养老人生的最后归宿。晚年不仅要和他人和谐相处,也要享受独处的时光,更要丰富和净化内心世界,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
钱老这本新书还把“养老学研究”提升到了“未来学”的高度。在与80后、90后、00后的中青年接触中,钱老都遇到了一个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该向何处去,将何以存在?
对于这个问题,钱老认为回归生命本真状态,并不局限于老年人生,很可能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路向”。这也就意味着“五大回归”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具有了某种新的价值:这是在“为未来做实验”,现在的养老生活有着更长远的意义。
人间清醒钱理群:与死亡和解,与生活共舞
关于“生与死”的问题,远比养老沉重得多。但钱老真正面对生死,将其变为生命命题,则是在2018年8月,他和老伴崔可忻同时被确诊患了癌症以后。
从那以后的一年里,“生与死”成了钱老和夫人绕不开的人生课题。
2018年,夫人崔可忻被诊断出胰腺癌晚期,在多方治疗依然无效的情况下,她拒绝了一切延长生命的治疗手段。她是个爱唱歌、爱享受生活的人,对作为医生的她而言,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更为重要。

崔可忻在养老社区登台演唱
夫人崔可忻去世后,钱老在给夫人的信里写道:“你所熟悉的那个整天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从不会照料自己生活的大孩子,现在也逐渐学会了管理自己,并且开始游走于大自然,享受生活,注意自己的吃、穿、住,保养、锻炼身体。”妻子房间的摆设从未动过,仿佛她还在身边,从未离开。
挚爱离去,钱理群没有大悲大痛,反而淡淡地说:
“我们的关系是罕见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生死问题,死后怎么样,全部讨论,毫无顾忌。她最后把自己生前所有事情全部安排好,整个过程我们两个人都没有流一滴泪,这一切都是想过的,都想透了,都谈透了。”
钱老的生死观,也是在陪伴夫人经历生死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他在书中提到了系统思考后总结的八个方面,其中一点说,死亡本质上是个人性的。
亲人、朋友、医护人员可以陪伴、相助,但最后还得自己去面对。研究、讨论生死观,规划养老人生,就是要让我们面对死亡时,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消极变为积极,把生命从头到尾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何有尊严地老去?这是每个人迟早都要面对的难题。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提前规划养老人生,就是拿回生命的主动权。

他说,“老、病、 死”是每一个人迟早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不必消极回避,也不必紧张恐惧,要“看透生死,顺其自然”。患了病,哪怕是重病,也应积极治疗;但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就不必勉强治疗,不求延长活命的时间,只求减少疼痛,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直到此刻、现在,你才可以摆脱你原有的存世身份,自由、放开地活着,开始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声音,让你本质性的存在显现出来,由单一的自我变成多重自我,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才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我。
越到晚年,越感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自己有关,时刻不忘“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书中还有很多钱老“掏心窝子”的人生感悟,关于婚姻、生死、遗憾与和解,每一句都发人深思。
这就是钱理群。
不被世俗禁锢,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程依然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
永远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从不停下发现自己的脚步。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下,依旧潜心沉淀,在文学的路径不断深耕。
如今的他,虽已步入暮年,却依然保持着赤诚之心,在人生的新阶段持续发光发热。他用自己简单却丰盈的日常生活告诉我们:人生随时可以重新开始,哪怕到了暮年,依然可以活成自己曾经仰望的模样!
来源:中信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