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487|回复: 0

银发族“防沉迷”,法律监管应当跑在子女之前

[复制链接]

银发族“防沉迷”,法律监管应当跑在子女之前

发表于 2025-3-18 22:15:44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487 0 查看全部


作者:郑心音(四川外国语大学)

近日,浙江的吴女士向投诉平台反映,其67岁的母亲自2023年起开始沉迷于某主播的直播间,因误信主播编造的“真实故事”,近两年时间里多次购买直播间的商品来表达“支持”,“母亲退休金仅3000余元,目前估计花掉了20多万元”。(3月16日 澎湃新闻)

近年来,直播也成为老年人购物的重要渠道。从老年人主观角度而言,主播通过制造健康焦虑、打“感情牌”等方式,逐步瓦解老年人的防范心理。老年人难以听从子女劝告,易上当受骗。在数字时代,唯有依靠兜底性的法律监管才能真正解决针对老年群体的互联网沉迷。

根据法律规定,年龄和精神状态(是否能辨认自身行为)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要点 。然而针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司法认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无法判定吴女士母亲的认知存在问题,则很难认定其购物行为是基于欺诈还是自身意愿。另一方面,诱导消费是一种常见的商业行为,但它的界定却并不总是清晰明确。尽管法律对老人和儿童有更多的保护,但针对老年人的诱导消费更多时候被视为“不道德的销售行为”而非犯罪。

在立案之后,取证也是难点。私域平台直播与普通平台直播不同,无法通过公开渠道搜索且时常更换链接来打“游击战”,难以取证。直播商品大多为保健品,本身无毒无害且具有一定价值,但与宣传价值相差较大,确定涉案金额存在较大难度。同时,老年人对网络购物和直播的规则不熟悉,往往不会主动保存购买记录、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关键证据。即使意识到被骗,也会因为不熟悉操作流程而无法提供有效证据。

破解老年人面临的消费困境,最基础的是构建起法律的精准防护网。针对直播主体,应当不断细化电商平台、商家和主播的责任,确保在发生消费纠纷时,老年人能够找到明确的责任主体,避免平台和商家相互推诿。而对未发生的犯罪,要提高违法成本,对诱导老年人消费的直播主体进行严厉处罚,起到杀鸡儆猴的威慑作用。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不是限制老年人的消费自由,而是为那些在数字时代中迷失的人,筑起一道最后的防护墙。在老年人网购陷阱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法律先行不仅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更是对市场秩序的规范。

来源:红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