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3222|回复: 0

难“扩招” 难“长情”,陪伴式互助难题这么破

[复制链接]

难“扩招” 难“长情”,陪伴式互助难题这么破

发表于 2024-11-17 18:11:28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3222 0 查看全部

文/ 林雨尘


  眼下,26岁汪梦晗最大的心愿既不是买车也不是买房,而是“希望能在杭州市滨江绿康阳光家园续住一年”。


  这位每天单车通勤的年轻人是某运动品牌公司零售部门经理,他还有个志愿者身份:滨江区民政局陪伴式多代同楼互助养老服务项目的第三批陪伴者。


  该项目最早在2019年推出,年轻的陪伴者仅需支付每月300元的管理费即可入住标准间户型住所一年(笔者注:附近区域相同面积住宅租金约5000元)。与之对应的责任是,每月为老年人提供至少10个小时的陪伴服务。


  一般情况下,一位年轻陪伴者会陪伴2-3位老人。组织者根据汪梦晗擅长处理电子产品和喜爱运动和文艺项目的特点,安排他陪伴模特队的钱月华奶奶和一位关注数码产品的爷爷。


  项目持续推动5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首先是难“扩招”。养老院的空床位分散在不同照护等级居住区,考虑到老青作息时间不同,机构将两代人安排在不同楼层居住。目前空床位在同一个楼的只有8个房间16个床位,因此最多只能招募16位陪伴者。


  第二是难“长情”。陪伴者会因为结婚、买房、换工作等原因不再符合招募条件,“一年一轮换”带来不稳定性。


  今年7月,第四批陪伴者的招募正式启动,汪梦晗第一时间提交了报名表,后续他还需要参与身体测试和心理测试等相关检查。


  “希望他能留下来陪伴我。”钱月华奶奶如是说。


  这一老一少双向奔赴的心愿能实现吗?




  5岁的陪伴项目:

  因势利导不断优化


  “在杭州,滨江是一个年轻的城区,老年人口以低龄为主。”滨江区民政局社会养老服务中心主任冷梅介绍,活力老人注重生活圈子、社会交际。因此,5年来项目不断优化。


  绿康医养集团副总裁兼滨江绿康阳光家园执行院长陈晓亮透露,最初项目主要面向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的年轻人,要求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未婚育,在杭州市区无住房,在滨江区工作,未曾受过行政纪律处分、刑事处罚等。


  过程中,组织者发现体制内年轻人很难在工作日白天提供陪伴,因此招募范围逐步扩大到全社会。考虑到不同经历老人的多元需求,有医学、心理学等更多专业背景,具备说唱会跳等多样化技能,且能在工作日白天提供稳定陪伴时间的陪伴者优先录取。


  今年,社区版多代同楼面世。冷梅表示:“机构版多代同楼受限于物理空间,使陪伴服务局限在机构内,而社区老人也同样有‘被陪伴’的迫切需求。今年5月,我们启动了‘我爱饭米粒(I love family)’社区版多代同楼计划,明年预计会将社区的点位增加到9个。”


  26岁汪梦晗:

  “这活压力有点大”


  “因为工作变动,从拱墅区转向滨江区,短期内也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房源,朋友给我推荐多代同楼项目。去年10月底,我通过了面试。”汪梦晗透露,想成为合格的陪伴者不容易。


  “一开始压力很大,担心沟通不畅,我来自湖州安吉,怕听不懂萧绍方言。”入住后汪梦晗发现代沟并不明显,两位老人都是高知群体,对潮流事物很是好奇时常探讨新兴产业如AI等,“有时一边百度一边回答,但是他们早就搜索过一轮了。”汪梦晗笑道,这一年自己“被逼着”不断丰富知识储备。


  “他们阅历丰厚,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深刻,让我受益匪浅。”汪梦晗说从老人身上学到了两点——脚踏实地和乐观,“爷爷是个很务实的人,总是将事情计划清楚才动手去做;而奶奶是个很乐观的人,她每天都笑意吟吟的,80多岁还去玩滑翔伞。”


  87岁钱月华:

  “感觉自己变年轻了”


  “小汪虽然比我小61岁,但很靠谱成熟。”87岁钱月华起初对多代同楼项目并不在意,“以为是来照顾我的,我身体好、能自理,不用人服侍。”


  她年轻时在南昌航空学校担任实习老师,后来去甘肃兰州从事航空仪表装配,职场第三站是在温州苍南仪表厂做材料定额,入住阳光家园后成了旗袍队创始人。随着事业发展,有不少资料需要整理,钱月华觉得需要一个帮手。汪梦晗来到她身边。


  这一老一少达成共识:“相处过程中,‘听’是很重要的,我们偶尔会面对见解不同的时候,无需争论。”立场不同、经历不同,总是会存在相异观点,这时候二人会默契地跳过这个话题,给予对方理解和尊重。


  从客套的流程化陪伴,到宛如家人般的关心,钱月华说:“我的儿女时常不在身边,小汪就像家人一样。我很喜欢和他聊天,他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让我觉得自己变年轻了。”


  |评论| 在社会侧构建代际互惠系统


  特约评论员 陆文荣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


  多代同楼创造了共享空间,为建立非血缘关系的代际互惠系统提供可能。


  吸引年轻人与老年人共同居住,本质上是一种社区照顾。首先通过情感交流破解老年人的孤独困境。再次构建了社会侧的老年人关系网络和支持系统。


  对青年人来说,这降低了在杭生活成本,提供一种流入地模拟家庭关系,增加了价值实现感以及对这座城市的融入和归属感,也增加了对生命的理解。


  同时整个社会对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印象和认知也会发生改变。传统认知中,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需要被帮助。在多代同楼模式中,老年人也可以通过青年人帮助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活技能,实现自我照顾。甚至还可以给青年人提供一些生活经验、情感慰藉等,体现了新的社会价值,让人们对老年人群体形成更为积极的认知。


来源:浙江老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