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姓我不同意, 你自己的孩子你自己养”
叶女士与夏先生于2018年1月登记结婚,并于同年生下儿子小凯。2022年5月,双方因感情不合协议离婚,约定小凯跟随母亲生活,夏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850元,双方共同承担孩子的医疗费用。
协议离婚后至2023年3月期间,夏先生均支付了相应的抚养费。2023年4月,叶女士将小凯的姓氏更改为“叶”,夏先生遂拒绝支付抚养费。
今年3月,叶女士以小凯的名义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决夏先生支付从2023年4月1日开始到2024年3月31日拖欠的抚养费共10200元,并且上调抚养费至每月1000元。
夏先生则称,当初改姓氏的时候他就不支持,除非把姓氏改回来,不然他不会支付抚养费。
原来,两人离婚后,夏先生一直在外务工,小凯跟随外婆生活。叶女士认为,她们家为照顾小凯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以将小凯更改了姓氏。另外,小凯读幼儿园后,生活和学习的支出大幅增加,因此叶女士希望可以上调抚养费。
衢州开化法院村头人民法庭法官方颖颖告诉夏先生,改姓氏需要父母双方同意,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拒绝支付抚养费。在详细翻看方颖颖提供的相关法律规定、司法解释及典型案例后,夏先生表示愿意支付抚养费,同时为了孩子能生活地更好,同意上调抚养费至每月1000元。
叶女士也承认,自己在姓氏纠纷中处理不当,在小凯成年后,愿意遵循孩子自己的意愿确定姓氏。
@不要香菜: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努力,既然将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就需要负起责任,任何事情都不能成为父母拒绝履行义务的理由。
@糯米球:
希望能加强普法教育,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其子:
改姓确实伤父亲的心,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各方观点|
离婚后,孩子跟谁姓?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复杂的情感和法律纠纷。孩子的姓氏应当由谁决定?是否应该根据抚养权的归属来确定?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父母双方的意见?这个事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浙里养俱乐部会员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主持人加入探讨,整理了部分观点。
并非随意更改,涉及双方权利
子女的姓名并不是可以随意变更的,它涉及到父母双方的法律权利和责任。即便父母离婚,子女的身份依然与双方存在密切联系,任何一方都不应单方面决定涉及子女重大权益的事项。而在中国的法律框架下,未成年人的姓名权受到严格保护,任何一方擅自更改姓名都是不合法的行为。对于有类似困扰的父母,最好的解决方式依然是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而不是让孩子卷入父母的矛盾中。无论姓什么,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父母共同的责任和目的。
姓什么不是重点,父母的关注更重要
在这一姓氏之争背后,隐含的是父母双方在离婚后对孩子“归属感”的复杂博弈。姓氏虽小,但它对于不少家庭来说,象征着一代代的血脉传承。对许多父母来说,孩子随父姓或随母姓,不仅仅是一个社交上的称呼问题,而是更深层的情感与责任认同。不过对于孩子而言,他或许并不在意自己姓张还是姓李,而是渴求得到父母双方的陪伴、关心与理解。单纯地去争夺姓氏,而忽略了对孩子的真实情感与心理需求,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当孩子年满18岁,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后,由其自主选择姓氏的归属,这也不失为一种尊重其成长的方式。法律条款能保障子女权益,但不能替代亲情与沟通。
记者 许梅 通讯员 徐晰玙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