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的是冥冥之中一个非常巧合的事。”谢湘一直珍藏着36年前老友周志春写的便条。尽管纸张泛黄,但其中一张转述的连利娟大夫的诊断意见,字迹依然清晰:“这种缺氧造成畸形的几率约10%,胎儿值得保……”这句话,儿子牦牛的生命得以延续。如今36岁的儿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虽已退休,谢湘至今仍坚定地寻找,希望找到救命恩人,有仪式感地道谢,为这个故事增加一个注脚。
谢天谢地的恩德
1987年8月,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湘随首都女记协采访团赴西藏采访。没想到,到达山南泽当时,身体出现了状况——心悸发冷,肠胃里翻江倒海。是高原反应吗?“不应该啊!我已经随团在西藏采访半个月了。”她赶紧跑到当地医院做检查,妊娠试验结果显示阳性。这让她心里害怕得“噗通、噗通”狂跳不止。“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回北京”。
回京后,谢湘先后到多家医院检查,大夫们几乎异口同声,建议“尽快把胎儿做掉”。“难道命运要让我这辈子注定不能成为一个母亲?!”心乱如麻的她向好友周志春求助。周志春是中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的侄外孙,他辗转找到林巧稚助手、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连利娟咨询。
“我和连大夫并没有直接见过面,所有意见都是通过周志春转告的。”当时,周志春是中青报总编室夜班值班领导,他总是在清晨下班前写下便条留给上白班的谢湘,包括连大夫叮嘱为确保孩子万无一失,让谢湘提前住院待产的信息。
1988年4月8日下午5点,谢湘的儿子在协和医院平安出生。有趣的是,孩子降生那一刻,稀里哗啦撒了一大泡尿。手术室里,大夫一边笑一边拍着孩子的屁股对谢湘说,“看,这孩子可是个好的啊!”
终于,提心吊胆的心安定了。孕期经历胎儿臀位、脐带绕颈两圈半等各种考验,不敢抱任何希望的谢湘不敢给孩子提前取名,她给儿子用了一个临时的替代名字——“谢地”,即谢天谢地。
4月8日,谢湘(左二)携家人探望感谢连利娟大夫(左三)。
“完全记不得了”
谢湘对周志春、连大夫心怀感激。然而,她却“连一分钱的礼物也没有表示过”。“不是我不愿意,而是在周志春那儿绝对通不过。”1996年3月,谢湘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赴马来西亚观摩东盟记协换届选举,买了几把锡制裁纸刀带回国分送朋友。当她将一把裁纸刀送给周志春时,被他断然拒绝,并“讽刺”道:“谢湘,你什么时候也学会这一套啦!”
“真把我气得七窍生烟。”讲情义、性格耿直的“武汉爷们儿”谢湘从此断了面谢连大夫的念想,只在心里默默念叨这些好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年3月,谢湘收到好友、散文家韩小蕙的《协和大院》一书后,当晚便迫不及待地挑灯夜读。协和大院东侧28号楼就是周志春一家和姑婆林巧稚共同居住的地方,连利娟大夫也曾在协和大院居住过。次日一早,她向韩小蕙讲述了连大夫和自己的生命交集。很快,好消息传来:已98岁高龄的连利娟大夫目前身体状况还可以,“耳聪目明,腿脚灵便”,就住在北京城内一处养老公寓。
走南闯北40多年,谢湘向来雷厉风行。她专程跑到协和医院病案室,将儿子的出生记录和留下的小脚印全部复印出来,又找出当年协和医院的挂号证、以前的记者证,一同装进背包。第二天一早,直奔连大夫的住所。
眼前拄着黑色拐棍、挎着紫色小包的连大夫一头银发,衣着朴素,比想象中要“瘦小”很多。谢湘忐忑地将老人请到会客沙发上坐下,滔滔不绝地诉说往事,全然没顾忌老人思维是否跟得上。
“记不得了,完全记不得了。”轻言细语的连大夫喃喃地说,她不认识面前这位“不速之客”,但眼中透着柔光。在听明白谢湘说儿子当时可能被“流产”的情况后,她才说,“为什么去过西藏的胎儿就一定会是先天性心脏病或畸形儿呢?没有数据证明这一点啊!我们对任何一个新生命都要尊重、爱护,不能轻易放弃。”尽管不记得当年的事了,但她特意强调:“这是林巧稚大夫说过的话,她总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会客只有半小时,连大夫一辈子遵守时间。临别时,连大夫提出:“能不能把你儿子这张小脚印的图片留给我呀?”
四代人的感恩聚会
半个小时的探视,她们聊了很多。连大夫聊到与她共同生活70多年的老伴去年年底去世了,但她觉得“他先走要好一些,因为他自理能力不是太强,需要人照顾”。连大夫的一双儿女都在国外工作生活,每个星期一家人会在固定时间视频通话。她也聊起自己在养老院的生活:房子里的东西一应俱全,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做;院里活动丰富,安排了串珠等适合老年人的手工课。她也聊到协和的同事们,对她嘘寒问暖,送药上门……4月8日是谢湘儿子的生日,她决定带着家人再次拜访连大夫。
这天一早,谢湘给连大夫发短信,“报告”自己将于下午3点带儿子、孙子去看她。连大夫很高兴,连午觉也没睡,提前半个小时就到二楼活动大厅等待谢湘一家的到来。
下午3点,谢湘带着丈夫、儿子、儿媳、孙子,捧着鲜花,拎着蛋糕,热热闹闹地来到连大夫面前。这次,连大夫的目光被牦牛和他7岁的儿子土豆完全吸引了。老人一直笑眯眯的,眼中透着万般慈爱。
谢湘陪着连大夫一起翻看牦牛出生时在磅秤上的照片、自己当年写下的笔记。土豆也凑过来,侧着身子睁大眼睛看着连大夫,还自告奋勇跑到大厅的钢琴跟前,献上一首刚学会的《C大调小奏鸣曲》。
合影里,头发花白的连大夫被谢湘一家人簇拥在中央。“这张照片是四代人的合影!我们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人。没有您的帮助,就没有我们家庭血脉的赓续和今天的幸福!”谢湘对连大夫道出了多年积压在心底的感谢。
隔天,连大夫给谢湘发去微信:“你昨天来,真使我高度兴奋,30多年前的病友,还记得我,并还找到我。我应做的一点工作,竟能成就一个幸福的家庭!使我对自己劳动的价值也有了幸福的体会。谢谢你了。”
(《新华每日电讯》7.4 吉玲)
来源: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