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42|回复: 0

泥土里长出的文字最动人

[复制链接]

泥土里长出的文字最动人

发表于 2025-7-14 19:56:58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作者:王志高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近日,一位农民工大爷笔下的《我的母亲》,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深沉的情感。

这位大爷的文字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它的“不专业”。没有精心设计的结构,没有刻意雕琢的修辞,有的只是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记忆与思念。这种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浸透着生活的汗水,每一个字都带着泥土的气息。当他说“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辈子苦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更是一个劳动者对生活的坚韧。

反观当下,我们的文字表达正陷入两种极端困境。一方面,是专业写作者的文字越来越精致,却也越来越空洞。他们娴熟地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却常常忘记了文字的使命——传递真实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社交媒体上泛滥的情绪化表达,看似真情流露,实则多是浮于表面的情绪宣泄。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像大爷这样既有生活厚度又有情感温度的文字,显得尤为珍贵。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们正在用各种标准将文字表达“专业化”“精英化”。从小学作文开始,孩子们就被教导要使用“好词好句”,要符合“评分标准”。久而久之,很多人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有资格写作,只有符合某种标准的文字才值得被阅读。大爷的作文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它打破了这种认知——原来最打动人心的文字,可以来自一个从未受过专业写作训练的普通劳动者。

数字时代给文字表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却也带来了新的危机。AI写作的兴起让文字生产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但同时也让文字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当机器可以模仿各种文风时,人类文字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模仿的部分——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记忆。大爷的文字之所以珍贵,正因为那是任何AI都无法复制的生命痕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文字。好的文字不一定要辞藻华丽,但一定要有生命的温度;不一定要结构精巧,但一定要有思想的深度;不一定要符合某种标准,但一定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从《诗经》到汉乐府,从杜甫到鲁迅,中文写作最伟大的传统从来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真实。

当大爷写下“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时,他不仅完成了一篇作文,更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诉说。这样的文字提醒我们:在这个越来越虚拟化的世界里,最珍贵的文字依然是那些扎根于真实生活的表达。它们像田野里的庄稼,不需要精心修剪,却自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放下对“好文字”的刻板想象,重新找回用文字表达真实感受的勇气和能力。毕竟,文字最美的样子,不是被供在文学殿堂里的标本,而是像大爷笔下那样,带着生活的泥土,冒着热气,从心底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