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45|回复: 0

“徒手翻8吨垃圾找回儿童手表”不是暖闻

[复制链接]

“徒手翻8吨垃圾找回儿童手表”不是暖闻

发表于 2025-7-14 19:55:21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作者:詹宁

近日,一条“4小时徒手翻8吨垃圾找回儿童手表”的报道登上热搜,大同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称:“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在当地相关部门看来,这本应是一件回应百姓需求的暖心服务,评论区却“翻车”:“谁心疼环卫工人?”“这样的故事根本看不出来哪里动人,也不值得宣扬推广。”同一事件,两种情绪,反差值得深思。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网友有着公共服务中被服务者及工作中服务者的双重身份。作为被服务者,他们质疑公共服务的公平性:该事件中被服务对象为游客,不少网友质疑8吨垃圾的翻找服务可能成为吸引游客的“VIP待遇”,若失主非游客,是否还能触发同等响应?若公共资源被特定个体占用,可能挤占其他更紧急的公共服务需求。作为工作中的服务者,他们表达了对该事件中“徒手翻8吨垃圾”的清洁工的共情,进而引发对自身工作中出现权责不清事件时,被当作上级表现的“背景板”的担忧。

此事件中,大同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作出了回应百姓一切需求的表态,用无限责任的承诺掩盖了有限资源的真相,用劳动者的过度牺牲换取公共信任,却绝口不提垃圾分拣制度的缺失,以及如何在制度上规避下次出现同类事件。网友的愤怒,实际是对“责任转嫁”的本能反弹。

在此类事件中,如何让“好心”不变成“坏事”?首先要把“公共服务不公平”的疑虑真正打消,关键是让所有人能在同一张清单、同一把尺子、同一条流水线上看到结果,让市民不再担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其次,要把“8吨垃圾翻儿童手表”这类极端个案变成制度上的“最后一次”,而不是“再感动一次”。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规避相同事件再次发生,如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垃圾分拣制度漏洞,可通过制度完善在源头规避问题;另一方面,问题发生时,不能简单粗暴地以劳动者的过度牺牲来弥补漏洞,而应在事后积极反思可替代方案,倒逼通过流程优化把“再感动一次”变成“最后一次”。让劳动者不再成为“暖心故事”里的悲情道具。政府既要守住“公共服务”的边界,也要让每一次例外都在阳光下经过成本、尊严、效率的三重拷问,最终沉淀为更精细、更可信的新规则。

公共服务需要温度,更需要刻度。温度让人暖心,刻度让暖心可持续。别再让“徒手翻8吨垃圾”成为官方笔下的暖闻——它本该是一记警钟。只有用制度把边界、效率、尊严都厘清,下一次“好心”才不会变成“坏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