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奇
为了一块儿童手表,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寻找4个小时,翻找了8吨垃圾。这项工作究竟有没有必要?
近日,游客卢女士称,孩子的儿童手表不慎放入高铁垃圾袋中,疑似被当作垃圾处理。在卢女士拨通市政服务热线后,大同市两名环卫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翻找,4个多小时后,终于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丢失的儿童手表。
事后,这件事情被当地媒体当作“呼应百姓需求”的正面案例进行报道。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则称:“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然而从舆论场的反馈来看,公众似乎并不为此买账。
一方面,这是由于感动叙事的背后,掩盖了环卫工人的艰辛付出。接受采访的当地相关人员,都致力于表示这是自己工作的应尽职责,并声称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简而言之,这些工作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公众莫要大惊小怪。
但说一千道一万,高温天气下的翻找工作,最终还是落在两名环卫工人身上。其他人说得再怎么大义凛然,也不过是在慷他人之慨。游客个人的粗心大意,却要环卫工人来为此买单,这无疑让公众感到别扭。
并且从市政服务的角度来看,哪怕两名环卫工人属于公共服务管理的一环,也需要把握好公共服务提供的量和度。毕竟,市政服务的定位,应该是给予游客应有的帮助,而非超出合理范围的兜底。一块儿童手表,显然难以与“高温天气、4小时、8吨垃圾”的工作量等价起来。
另一方面,急于宣传的邀功心态,也容易引发公众的反感。环卫工人4小时翻8吨垃圾为游客找回一块儿童手表,这与前段时间某地文旅局长邀请游客住进自己家的报道一致,都给人用力过猛的观感。
将过度拔高、不符常理、漏洞明显的事例作为宣传典型,进而沾沾自喜地宣传,实质上宣传工作却脱离了实际,“卷”错了方向。照此宣传,倘若下一个游客遗失了物品,还要不要接着翻垃圾堆呢?翻与不翻,显然都无法解题。
应该意识到,当今的新闻报道,并非“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格局,而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双向对话。想让公众发自内心地认可报道,并不在于报道是否打上正能量的标签,而在于报道中人和事是否站得住脚。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当地为游客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方式方法上有待改进。例如在宣传工作上,在遵循常理常情的基础上,再挖掘人与事的闪光点,才是正常的节奏。盲目追求亮点、爆点,搞一些自以为感人,实则雷人的事例,宣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也免不了要遭受舆论的反噬。
此外涉及提供公共服务资源时,科学合理的配置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只是为了所谓的博好感,树典型,便投入不对等的人力物力去服务游客,显然就是本末倒置,同时也是难以为继的。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