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雨尘
“明天我值班,好好准备一下,严谨一些。”6月25日,在良渚博物院,71岁的海红正在为第二天的讲解备课。海红是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的一名队员,像她这样的银龄志愿者有28位。
曾以为是年轻人专属 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这是我在这里做志愿者的第15个年头。”谁能想到,身着蓝色马甲、挂着工作证、几乎不见白发的海红已是古稀之年。
“我曾经以为志愿服务是年轻人专属。”2009年,海红前往美国探望女儿时发现,当地的许多志愿者都是老人。2010年,她看到良渚博物院招募志愿者,主动加入。
而对73岁的唐建政而言,海红则是带他入门的人。“每次看到游客给我点赞,看到他们沉浸在文化氛围里,我觉得很欣慰、很骄傲。”
从1个人到28人队伍 团队成员年龄均超65岁
“现在的团队成员年龄都在65岁以上,大家对团队都有很深的感情。”海红说。
2010年,63岁的陈中柱成为良渚博物院的志愿者,也成为了当时第一位银发志愿者,而海红是第二位加入志愿服务的“银发族”。
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银发族”加入志愿队伍,从“观展者”变成“讲展者”,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银龄志愿者分队应运建立,到目前共有28位银龄志愿者。
服务之外更多的是收获 在服务中享受乐龄生活
“终身学习”“给我带来很多变化”“这是个大家庭”……采访过程中,这些关键词被反复提及。海红笑着说,因为志愿服务,她多了好多“儿女”。“年轻志愿者很照顾我们,和他们在一起我感觉自己都年轻了不少。”
在这里,银龄志愿者们不只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终身学习者。博物院组织的考古讲座、手工活动、文化沙龙,他们场场不落;图书馆开放日,他们不约而同地集合在一处,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反复查阅资料、探讨交流。
看着陪伴了十年的老伙计们,几位银龄志愿者做了个约定:“要一直做志愿服务,直到我们满头白发。”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