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410|回复: 0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复制链接]

避开九大生命陷阱

发表于 2025-4-24 19:59:34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410 0 查看全部






笔者在急救一线工作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因自救互救误区陷入“生命陷阱”。过度依赖科技工具、混淆传统与现代急救方法、低估身体信号等问题,正在让年轻人付出惨痛代价。

陷阱一:智能设备有时会造成虚假安全感

25岁的程序员李君深夜加班时突感心慌胸闷,智能手环显示心率140次/分钟,却标注为“压力预警”。于是他喝了能量饮料继续工作,最终因肺动脉栓塞险些丧命。

智能设备有较高的误判率,调查显示,38%的心脏异常会被识别为“焦虑”,29%的低血氧未被检测。智能设备多用于日常监测,无法替代专业医疗设备。遇到数据异常,需结合血压、体温等其他指标综合判断;以身体感受为准,若感到明显不适(如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而非依赖设备提示;应确保设备传感器清洁,定期校准,避免数据误差。

陷阱二:别让“忍一忍”毁掉一生

32岁的金融分析师王铭连续工作36小时后,发生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撕裂10厘米),但其误判自己为腰背痛,自行服用止痛药,最终延误就医,导致半身瘫痪。

急诊科常见易被误判的疾病有:主动脉夹层(易被误判为颈椎病或腰肌劳损)、急性胰腺炎(易被误判为胃痛、胃肠炎)、脊髓压迫症(易被误判为腰肌劳损)。当发生有以下三大特征的危险疼痛一定要及时就医:一是强度异常,疼痛远超日常经验,如“撕裂样”剧痛;二是位置异常,如胸部腹部同时出现剧痛;三是性质异常,如伴随冷汗、恶心、肢体麻木等症状。

陷阱三:健身房里的潜在威胁

27岁的健身教练张双在负重练习硬拉时突发脑血管破裂,因同事误判为“用力过猛”,延误送医救治,导致语言障碍后遗症。

健身是年轻人热衷的活动,但其中隐藏的致命风险尤其需要注意,包括:憋气训练可使血压瞬间飙升,可能引发眼底出血甚至血管破裂;过度负重的危险在于,脊柱承受超过800牛顿压力时,腰椎间盘易损伤;如果健身后尿液呈“酱油色”,是横纹肌溶解的典型信号,须立即就医。在健身房如果出现紧急健康问题,要立即停止训练、停用补剂、停止自行处理。如出现剧烈头痛、突发背痛、尿液颜色异常,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陷阱四:家庭急救中的误区

2岁男孩发烧,因家长用厚被子“捂汗”退烧,诱发高热惊厥,险些造成脑损伤。

急诊科常见的家庭急救误区包括:发热时捂汗,其容易诱发惊厥、脱水,科学的急救方法是物理降温(温水擦拭);扭伤后热敷容易加重肿胀、延缓愈合,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急性期冰敷;昏迷时掐人中可能导致下颌关节脱位,正确的做法是保持昏迷者呼吸道通畅。

陷阱五:心理与生理症状的混淆

23岁的应届毕业生刘萧,在重要面试前突感胸闷心悸、手脚发麻、呼吸困难,以为是心脏病发作。急诊检查心电图正常,被诊断为“惊恐发作”。然而同月,他的室友出现类似症状后自行服用安定片,实际却是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异常,后来导致了永久性心脏损伤。

胸痛发生时,需要鉴别是焦虑发作还是心脏病发作。通常焦虑发作会伴随颤抖、非现实感,症状多在30分钟内缓解;而心脏疾病通常持续胸痛≥30分钟,伴随冷汗、濒死感。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胸痛都需专业评估,切勿自行服用镇静类药物。目前,心电图检查是排除心脏问题的“金标准”。

陷阱六:夜间至清晨出现的身体症状可能是“死亡信号”

26岁的主播张繁凌晨突发视力丧失,她误判症状是过于疲劳导致的,结果错过视网膜动脉阻塞的90分钟黄金救治期,导致永久失明。

夜间至清晨高风险症状发生时尤其要重视:23:00-01:00发生的静息胸痛潜在的疾病可能为变异型心绞痛;02:00-04:00突发呼吸困难有可能是心源性肺水肿;05:00-07:00发生了晨起眩晕有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建议大家宁可多跑一趟医院,也不要错过唯一的生机。

陷阱七:止痛药可能掩盖病情

35岁的赵刚连续3天头痛,自行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参加重要会议。会议中他突然吐血倒地,送医发现是药物引起的胃出血,并伴有急性肾损伤。

药物滥用是有风险的,自行服药可能会掩盖症状,服药6~18小时器官损伤开始(如胃黏膜糜烂),24小时后则可能引发不可逆损伤。因此,要掌握安全使用止痛药的原则:非处方药使用不超过24小时;记录症状细节(如身体疼痛位置、疼痛发生频率)后续供医生参考;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症状如持续,需要就医排查病因。

陷阱八:部分短视频信息不准确可能产生严重误导

患者吴浩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心梗咳嗽自救法”视频,信以为真,致心梗发作时延误治疗,最终造成心功能不全。

常见急救谣言如“心梗时用力咳嗽”,实际会延误心肺复苏的最佳时机;癫痫发作时给患者口中塞毛巾防咬舌,可能导致患者窒息。大家需要学习医疗相关信息的鉴别方法:一、查来源,看信息是否来自权威机构(如卫生健康部门、三甲医院官网);二、查日期,当下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5年前的内容可能已过时;三、查作者,看信息发布者是否有医学背景;四、问医生,紧急情况直接拨打120急救电话。

陷阱九:出院不代表痊愈

29岁的徐强脑出血术后未按时复查,后发展为难治性癫痫。

因心脑血管疾病等急诊入院的患者,出院后0~3天风险指数最高,易发生感染、二次出血;31~90天仍需关注风险,并监测药物副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急救成功只是起点,12%的康复患者因中断监测陷入二次危机,所以出院不代表痊愈。

(为保护患者隐私,文中李君、王铭、张双、刘萧、张繁、赵刚、吴浩、徐强为化名)

(作者: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陶利民)

(《中国青年报》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