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招季,各大招聘平台上“养老顾问”“养老规划师”等职位突然走红。这些岗位打着“零门槛、月入十万”的旗号吸引求职者,实则暗藏玄机。
例如,招聘广告普遍使用模糊话术:“无需坐班”“专业培训包上岗”。在某健康科技公司,所谓“养老规划师”的核心工作就是推销高端养老社区入住权,承诺的“四万提成外加四万奖励”,实际需要求职者完成特定指标,新人往往要面对“零底薪”困境。在一场所谓的“事业说明会”上,“金牌主讲人”展示的“转型成功案例”令人咋舌——夫妻年收入4200万元的数字引发质疑。这些案例多为虚构,所谓“养老规划赛道”实则是变相保险销售。
这些看似体面的职业背后,隐藏着虚假宣传、隐私泄露等多重风险。例如,超半数中小公司招聘页面普遍不公示真实企业信息;承诺的高薪建立在严苛考核基础上,有求职者反映入职后连续三个月未达指标,最终被迫离职;强制进行的心理测试包含60道涉及家庭收入、社交关系等敏感信息的选择题,存在数据滥用风险。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何晓波副教授提醒求职者,可通过“天眼查”核验企业资质,留意招聘广告中的“危险信号”。建议求职者留存面试录音、招聘广告等证据,遇到纠纷时及时维权。
来源:工人日报(4.3 吴文诩 余佩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