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559|回复: 0

一枚牙齿“咬开”化石经济

[复制链接]

一枚牙齿“咬开”化石经济

发表于 2024-12-3 18:51:15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2559 0 查看全部



  浙江老年报记者 孙磊


  东经119°01’35’’,北纬29°21’06’’,“两亿年前的风 最终吹到了这里”。当你从杭州市区向西140多公里进入建德市李家镇新桥村,会发现幽默的村民们用穿越风路标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研学团队:“欢迎抵达地球二叠纪” 。


  因为一枚牙齿,不到2000人口的新桥村在世界拥有姓名。


  2006年1月,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文中指出:“远在数万年前,浙江大地就已经出现了‘建德人’的足迹”。这句话说的正是新桥村,“建德人”牙齿在村内乌龟洞被发现,这方水土也因此被视为浙江人的起源。日前,记者深入此地寻访这颗牙齿带来的奇幻故事。


  一枚牙齿:

  12岁孩子的妙手偶得


  “建德人”牙齿的发现,在71岁乡村退休教师祝冬根眼里,是无心插柳、妙手偶得。


  “约是1962-1963年,浙江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为了寻找煤矿资源,在全省上山下乡摸家底。”他笑着说,煤矿没找到,倒是寻到了“祖宗”——那一次就在乌龟洞里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可惜不慎丢失)。从这时起,“建德有牙齿”成为全国考古界抹不去的兴奋点。


  1974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森水研究员来到建德。他是仙居人,一直想为浙江旧石器文化发掘实现零的突破。


  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11月24日,张森水带领考古队抵达新桥村乌龟洞。三名工人在主洞内东西向探坑,第二天发现了较多的哺乳动物和燧石碎屑。张森水仔细清洗了几百件碎燧石,但无一人工痕迹。正当他失望遗憾时,新桥村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跑来交了一把化石,张森水仔细一瞧:里面有犀牛和牛等的化石,甚至还有一枚人牙化石。


  这是一枚右上犬齿,稍有破损,后经修复,除了齿冠外侧远端缺一小块外,其他部分保存完好。经过张森水鉴定分析,其主人是生活在母系社会初级阶段的男性,约30岁。根据牙齿的形态、出土的层位以及同时出土的古生物资料,判断牙齿主人属于柳江人一类的智人类型,距今约5万年。这名“建德人”的工具可能是打制石器,已懂得制作木长矛和木棒等,会采集、狩猎和捕鱼,大概率已经懂得使用火。


  一群菊石:

  沉睡亿万年 一醒惊天下


  揭示浙江人源起和来路的牙齿,引发了润物细无声的“蝴蝶效应”,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状态,更撬动了一方水土有机更新的时代机遇。


  张森水研究员当年考古时,祝冬根才20岁,高中毕业回村在生产队干活,还好奇过来张望一眼,想不到如今担任乌龟洞的安全员和讲解员,成为半个“土专家”。


  在依山而筑的建德人遗址博物馆,祝冬根带着记者拾阶而上,打开镇守乌龟洞的“铁将军”,猫着腰数点前世今生:“这里两次发现古人类牙齿,在考古界震动很大,觉得建德压箱底的宝贝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又在李家镇发现了早二叠世晚期的菊石动物群,很多都是我国特有的新属种,比如黄铁矿化菊石化石,金光闪闪,精致华丽。祝冬根说:“国外化石界很多人不一定知道杭州,却了解建德菊石。”


  沉睡亿万年,一醒惊天下。一次次挖出宝贝的建德人,围绕着化石盘算起来:如何用这枚牙齿“咬”开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于是,以乌龟洞为轴心,李家镇利用新桥村闲置泥墙农房建起了乡村化石馆免费开放“亮家底”,陈列菊石、鹦鹉螺、角石、贝壳、海林檎、毛羽叶等多种古生物化石。此外,还陆续建起方解石晶体馆、昆虫馆、化石清修中心,并获评“中国菊石之乡”……


  |记者手记| 一杯“陈酿”:化石经济发酵而生


  由牙齿发酵的“化石陈酿”愈发香飘万里。


  在新桥村,我遇到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李刚。这位国家一级化石修复师每年至少有3个月在此寻石觅宝。


  2023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在浙西开展野外地质考察途中,得知李家镇新桥村有个古生物化石馆,立即赶来。他认为“李家生物群”是块富矿,要充分挖掘。


  建德人“挖”得很充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化石经济“咬”成了系统工程。


  科普教育方面,不到2000人口的新桥村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万余人次研学团队。


  高端峰会领域,去年11月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3化石保护研讨会在建德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80多个机构参会,规模创历届之最。


  农文旅创新赛道,今年10月,李家镇举办了“乡村化石文化周”活动,近千件明星化石标本集中展出,观众可用气动锋笔枪在化石表面剥去围岩,体验当一名化石修复师。


  我还偶遇两名95后从江西景德镇自驾来新桥村,一人一把锤子在山下体验挖化石。他们笑着说:“化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啊!”


  “建德人”牙齿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浙江老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