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随口一句话,就在脑海里掀起千层浪。只要交流,就仿佛置身于一场无休止的心机对决中,不停分析、解读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
专家提醒,你或许陷入了一种“防御性倾听”状态。
“防御性倾听”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被攻击时,自卫或反击都是本能反应,因此,在吵架、争论、抱怨的冲突情境下,最容易出现防御性倾听。然而,如果一个人习惯性地脑补太多,沉浸在自我编织的内心戏之中,就会不自觉地自导自演一场又一场受迫害的苦情戏,落实和放大了“对方在攻击我”的敌意想象。
研究者詹妮弗·贝克尔及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防御性沟通机制,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模型,揭示了防御性倾听产生的核心诱因。
具体来说,个体对自我某方面存在不足或缺陷认知,构成了防御性倾听的内在基础。这种认知可能源于个人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或心理因素,它使个体在面对相关话题时更容易产生防御心理。而对这些缺陷的敏感性,则进一步加剧了防御性倾听的发生。
降低防御性倾听触发并非难事,践行两点策略,或许就能大幅减少误解与冲突。
要识别并了解自己的“敏感触发点”。通过增强自我意识,可提前预见、敏锐捕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有效控制自己的反应。同时,深入探究这些触发点背后的原因:“为何这个话题让我如此不悦?”这样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更理性地应对未来的类似情境。
直截了当地和对方确认真实意图。面对不确定或可能引发误解的言论,不妨采取直接而坦诚的态度,明确求证对方真实意图。
据科普中国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