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是体检必查项目之一。昨天,记者采访浙江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苗娟,为大家解读蕴含其中的“健康密码”。
王苗娟表示,血常规检查反映人体造血状态,同时也是评估免疫功能、诊断疾病重要工具。通过分析血常规报告中血红蛋白、白细胞及血小板等关键指标,可对自身健康状况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血红蛋白”:成年男性正常值在120克/升至160克/升之间;女性稍低,为110克/升至150克/升。若低于正常值,可能与失血、营养不良或造血功能障碍等原因有关。血红蛋白升高,可能是慢性心肺疾病或某些血液病的信号。
“白细胞”:成人的正常值范围是(4-10)×10^9/升。白细胞分五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的升高通常与急性感染或炎症有关,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则多见于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增多可能与某些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某些恶性肿瘤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的升高可能与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有关;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少见,通常与过敏反应、某些皮肤病或炎症性疾病有关。
“血小板”:正常参考范围是(100-300)×10^9/升。血小板过多可能与骨髓增生性疾病或炎症相关,而血小板减少可能是血小板生成障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体现。维持健康的血小板水平,需要关注日常饮食中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摄入。
面对血常规报告单上的箭头,应如何理解?王苗娟表示,报告上若出现箭头,首先不要太过紧张。数值轻微波动可能在正常范围内,如剧烈运动、饮酒等都可能引起临时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血常规正常值也存在差异,如婴儿和孕妇可能因生理性变化而出现血红蛋白水平的波动。因此,在解读血常规报告时,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生理性因素。
当然,若数值显著偏离参考范围,或伴有临床症状,要及时就医。
医生提醒,血常规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但绝非唯一依据。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全面分析。如贫血的诊断不仅依赖血红蛋白水平,还要结合红细胞形态和血清铁水平等指标。
来源:浙江老年报 通讯员 吴煜 记者 戴虹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