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92|回复: 0

“刀刃向内”的国产剧,烂尾了吗

[复制链接]

“刀刃向内”的国产剧,烂尾了吗

发表于 2025-7-17 19:27:49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电视剧《以法之名》近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有观众称其是今年至今尺度最大的国产剧,在“刀刃向内”的主题框架下,剧集对准司法系统内部,剖开了系统的脓疮,对权力场的揭示也很有“实感”,各种“潜台词”场面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不过,后期剧集被诟病“烂尾”,让人看得憋屈,观众边骂边看——这是一部有不少槽点,也有两把刷子的剧集。

这些年涌现出的扫黑除恶电视剧,从《扫黑风暴》《狂飙》到这一次的《以法之名》,均以扫黑除恶为背景,服务于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正义的主流价值导向。它们大受欢迎,在于将主旋律内核与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主旋律作品的叙事框架。换句话说,你要呈现扫黑除恶的成果,也必然就得呈现“黑”与“恶”。这就给剧集的“大尺度”创造了空间。


《以法之名》是一部聚焦司法系统自我净化的剧集。万海集团董事长万海被指控组织暴力交易、强抢集散中心,庭审现场万海律师张文菁当庭翻供,称其被栽赃陷害。与此同时,万海案前主办检察官乔振兴离奇死亡,留下视频自称“保护伞”,现场存在种种疑点,暗示他杀可能。


海东省检察院检察官洪亮与郑雅萍,在调查东平市“万海案”过程中,发现东平市司法系统内部盘根错节,权力与利益交织,甚至“万海案”还牵涉到东平市委政法委书记兰景茗、省政协副主席江旭东等高层……在专案组的不懈努力下,“万海案”的真相得以大白,保护伞被一网打尽。


剧中万海集团被构陷为“黑社会”的情节,是司法异化的典型样本。一家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因拥有优质铜镍矿资源而成为权力掠夺的目标。为将其彻底整垮,黑社会性质组织收买了政法系统的一众内部人员,通过伪造口供、篡改证据等手段炮制涉黑罪名,以万海儿子万潮的安全胁迫万海认罪,再利用司法程序将万海定罪,最后“合法”地掠夺企业的资产。


检察官乔振兴的遭遇,则让人联想到《沉默的真相》里的江阳。他本是负责万海案的检察官,坚持法律与正义,很快被撤换。乔振兴咬住案件不放、继续调查,却被杀害。凶手伪造自杀现场,还通过栽赃受贿款等手段,彻底抹黑乔振兴的声誉,对他进行了系统性绞杀,可谓“长夜难明”。


以前我们总说“正义虽然会迟到,但不会缺席”,但剧中张文菁律师有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正义没有资格迟到,迟到的正义不叫正义,那顶多算真相”。这是理念的巨大进步。正义“迟到”的背后是失职,是制度漏洞的代价。不逃避、不粉饰这一点,是司法改革需要的担当,这是一种更加有力有效的主旋律表达。


权力场的“实感”,既有明面上却未必为公众所知的东西,也有大量的“潜台词”。不用挑明,话中带刺,点到即止,但彼此心照不宣。比如兰书记在小食堂宴请指导组,明面上感谢指导组,但她严肃地批评下属,“指导小组是干什么的,是引方向、指路径的,什么事情不能全指着指导小组来做,他们才几个人呀,他们不可能事必躬亲”,又转头对指导组组长郑雅萍说,“再说了,你们都替他们做了,不就把他们养懒了,养退化了”。


这番话表面客套,实则暗藏警告。她强调指导组只是“指导”,等于明说他们没有实际调查权;说“不能全指着他们”“他们才几个人”,是在暗示地方才是主导;对郑雅萍说“替他们做了会养懒”,看似督促地方主动,实则是提醒指导组别插手过深……短短几句话,既维持了表面和谐,又划清了权力边界,把“到此为止”的态度表达得滴水不漏。


对于“憋屈”,一些观众的理由是,黑恶势力为所欲为、主角团节节败退。正邪力量的失衡,问题首先出在灵魂人物洪亮的塑造上。虽然洪亮守原则、重情义、有韧性,却没有“主动抗争”,对现实的妥协、对人情的顾虑、对前路的犹豫,让他终究没攒起一股豁出去的劲,他难有破釜沉舟的决绝,一直在纠结在犹豫……是的,这又是“人之常情”,观众可以理解一个凡夫俗子的犹豫,可剧情过半,正义人士被侮辱被损害得七零八落仍“犹抱琵琶半遮面”,真的很难让人对这样的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我们期待英雄式主人公或悲剧式主人公,这源于对超越性的向往。现实中个体常感渺小,面对困境多有妥协,英雄式主人公不然,他们的果敢与坚定成为现实缺失的补偿,让我们在虚构世界里体验突破束缚的力量,看到冲破阻碍的可能。即便身处绝境,主人公抗争姿态本身就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憋屈的境遇升华为对人性光辉的见证,观感上的压抑被深层的感动所替代。正因为如此,江阳和安欣的处境那么悲催,观众仍觉得有力量。同理,《以法之名》中染了一头红发的万潮成为全剧最圈粉的角色之一,观众一直怕他死了,他虽然鲁莽冲动,但从不屈服。


“憋屈”的另一由来,是整部剧节奏的拖沓。大量闪回戏份,注了多少水?黑社会小头目,每次出场都在慢悠悠吃火锅,有必要吗?司法系统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勾结,通过一些关键桥段就可以充分揭示,有必要巨细靡遗反复强调吗?大结局时一众角色“赶趟”下线更是让人如鲠在喉,被骂“烂尾”也不冤。


不论如何,它的“刀刃向内”带来了叙事上的突破和看点,希望这能成为影视创作的常态。直面大尺度的黑暗并不会让我们失去信心,相反,只有当我们有勇气直视它、对抗它,光才能穿透它。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 7.10 曾于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