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梅剑 于 2025-7-2 18:53 编辑
暑期出游高峰前夕,中国民航局26日紧急发布的充电宝 3C 认证新规正式实施:自6月28日起全面禁止无3C认证、标识模糊或召回批次充电宝登机。该政策一经发布,立即引发机场处置高峰和舆论热议。公众普遍关注新规对出行的影响、各地机场的执行差异等实际问题。
01 机场处置服务配套存短板
6月28日,厦门乘客王女士在搭乘飞往北京的航班前两天看到新闻才发现,自己使用的安克充电宝是机场近期严查品牌,随即展开“自查”。她花了两天时间比对多个问题产品清单,并登录官网核验。尽管确认其充电宝不在召回之列,但安检过程中仍被拦下两次,王女士现场出示官方文件,反复解释产品批次差异,最终经工作人员确认后才获准登机。
社交媒体上则充斥着更多对新规造成出行不便的不解与吐槽。“出发前没有通知,新买的充电宝就这么没了”“爆炸的充电宝都是有3C标的” “不去管生产厂家,专管倒霉的使用者”。
政策过渡期过短成为舆论焦点。不少网友表示,从航空公司到票务平台均未提前推送新规信息,导致人到了机场才发现对充电宝的检查提级。有网友吐槽:“去时还能带,返程就被拦下,提前发个通知真有这么难吗?”
认证标准差异还引发了跨境旅客争议:持有欧标(CE)、美标(FCC)认证的国际品牌充电宝在国内遭拒,有旅客吐槽“千元进口设备在全球畅通无阻,唯独国内受限”。而罗马仕充电宝燃烧事件中,涉事产品虽标注 3C 认证仍引发安全事故,进一步激化公众对认证有效性的质疑。
新规发布后,全国各大机场安检口迎来不合规充电宝的处置高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发现旅客自弃充电宝5566个、暂存充电宝1060个;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一天收寄1000多个充电宝;上海虹桥机场、武汉天河机场等枢纽亦出现集中处置潮,安检口“自弃筐”瞬间饱和,部分机场甚至出现旅客排队寄递充电宝的景象。
 机场充电宝自弃框
机场配套服务的区域性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旅客出行不便。据搜狐旅游调研,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机场普遍提供7天暂存服务并支持顺丰邮寄,但上海虹桥机场暂存处设置在值机区域外,旅客需折返安检;成都天府机场则明确表示“不提供寄存与邮寄服务,不合格产品直接没收”。
而快递服务方面,上海虹桥机场旅客遭遇“5家快递拒收件”的尴尬,反映出物流行业对锂电池寄递的合规性分歧,“最终只能选择扔掉。”
此外,充电宝新规只针对境内航班。不过,如果旅客入境后,要中转境内航班,依然要面临充电宝安检环节。这意味着,海外旅客或留学生带回的无3C认证充电宝,或将面临“报废”处理。
02 质量危机背后的行业乱象
今年以来,民航系统已发生多起充电宝自燃事故。
6月,舟山-揭阳航班充电宝冒烟致机舱烟雾弥漫;5月,CZ6850航班因充电宝冒烟紧急返航;3月,香港航空客机更因充电宝起火备降福州。
调查显示,问题根源指向行业龙头供应商安普瑞斯的代工乱象——其外包工厂擅自更换电池隔膜材料,导致罗马仕、安克创新等品牌充电宝分别召回49万余个、71 万余个。
业内人士将质量滑坡的罪魁祸首归结为价格内卷。基础款充电宝电芯成本占比超50%,但部分品牌为抢占市场,将10000毫安时产品价格压至30元以下。恶性竞争倒逼供应链偷工减料,年初市监总局的通报显示,去年抽查的移动电源产品,不合格率高达43.6%。
搜狐旅游发现,目前罗马仕官方店铺已下架全部充电宝产品,安克创新等品牌则在电商平台紧急调整策略,新品均显著标注“3C 认证”字样,部分产品强调“比国际标准低 11℃”的温控优势,试图重塑消费信任。
一方面,电商平台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淘宝、京东、美团等同步开设“3C 认证可登机”专区,商品标题与详情页突出认证标识,华为、小米、绿联等品牌新品同步强调“12重安全防护”“UN38.3 认证”等卖点。
另一方面,济南报业旗下媒体“新黄河”曝光,闲鱼等二手平台出现大批标榜“机场拦截”“安检扣押”的充电宝,以15元至30元超低价售卖。当被追问安全性及货源时,商家或以“正常使用没问题”搪塞,或以“正规渠道回收”敷衍。
央广网引述上海虹桥机场客服和安检人员的说法称,充电宝回收后会“统一处置”,但不清楚最终具体如何处理。上海浦东机场则明确表态,指被拦截的不合规充电宝后将统一销毁,不会重新流入市场。
随着大规模产品召回和航空禁令的实施,充电宝行业正面临深度洗牌。行业数据显示,新规实施首周,3C 认证充电宝搜索量环比激增 3607 万次,带动相关产品销量上涨 217%。
03 政策仓促落地与待解问题
2023年8月,我国对锂离子电池及移动电源产品正式纳入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管理。根据规定,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的产品不得出厂、销售、使用。
据行业人士称,充电宝的循环使用大多为4-5年,普通用户更换充电宝的平均周期为 3.2年。这意味着2021-2023年销售的非认证产品在至今仍处于使用期——3C认证新规的出台与消费者使用周期间,存在信息差和时间差。
有评论人士指出,充电宝禁令的出台有其合理背景,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刀切禁令,不仅让充电宝用户措手不及,也容易引发过度执行、各自为政等乱象。原本该让生产厂家承担的责任,却转嫁到了无辜的消费者头上。
“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是否还有其他办法验证其安全性?厂商是否应为受影响消费者提供置换方案?机场拦截不合规充电宝后,又要如何确保被没收产品得到妥善处置?新规落地生效的同时,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解答。”
专家呼吁,政策制定需预留合理“安全阀”,对存量的无标识充电宝设置过渡期,给予消费者缓冲处理时间,而非即刻生效。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让公众早知晓、早准备。
撰文 | 晓慧 编辑 | Mulan 来源: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