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3581|回复: 0

三步教子,保儿子稳立朝堂 ▍读史君

[复制链接]

三步教子,保儿子稳立朝堂 ▍读史君

发表于 2024-1-8 23:24:38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13581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史小翠 于 2024-1-8 23:44 编辑





搂缓这个人,在中国古代史上名声不算大,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好多历史大事都与他有关。

战国时期,搂缓在赵国当过大官,在秦国当过更大的官,乃至于成为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

凡能当大官的,都特别会说话。搂缓就是这么一位会说话的主儿。

当时强秦大兵压赵境,牛气冲天的秦国人给赵王带话说,除非割让六座城池,否则别想让我大秦退兵。

赵王头疼死了。皱着眉头问刚刚出使秦国归来的搂缓:你觉得该不该割地求和呢?

搂缓咋说?他说,明君在上,臣实在拿不准到底该不该割地。

赵王“哎呦”一声,说都啥时候了,你还……,然后,赵王假装咳嗽一声,说那啥,楼爱卿,别拘束,谈谈看法嘛。

聪明的搂缓不直接谈自己的看法,而是用一个故事给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他说大王您听说过公父文伯妈妈的事吧?公父文伯在鲁国大夫的位置上病死了,他的两个爱妾悲痛得了不得,哭昏过去不算,还以自杀的方式表达对文伯的痴情。

但文伯的亲妈,却是连一滴眼泪都没掉。

家里的老仆说,您老这是怎么了?儿子不在了,您哭都不哭一声?老仆又不放心地补充道,老夫人啊,哭出来吧,哭出来就好了,可千万别憋出什么病来。

文伯妈说,孔子这个人你总听说过吧?德行多好的一个人,在鲁国待不下去。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我这傻儿子不知道跟着走。不追随圣人也就罢了,偏偏对女人特别有兴趣,导致姬妾为他自杀。这不明摆着他不敬大师亲近妇人吗?

然后文伯妈叹口气说,这样的儿子,我哭他做什么?他有什么值得哭的?

讲完这个故事,搂缓说,如果站在母亲的立场看待这件事情,文伯妈绝对贤明。但如果这番话是从文伯的妻子嘴里说出来,没准儿别人还以为她是妒忌其他女人呢。所以说,同一番话,不同的人说,效果是不一样的。臣刚从秦国回来,要是说割让六城换来赵国安宁比较划算,别人还以为臣替秦国谋利益呢。但是无论如何,从赵国全局考虑,我觉得还是割地求和比较划算。

赵王说,对,就这么办。

赵王这么初步决定了,可赵国也不是只有搂缓一个大臣呀。另一位高官虞卿觉得这搂缓出的什么馊主意吗?虞卿找到赵王,直通通地说出一二三,一句话,坚决反对搂缓的割地求和!

赵王觉得虞卿也有道理,一时颠倒不下,不知照谁说的决断。但尽管觉得虞卿说的有道理,掂量再三,最终还是采纳了搂缓的计策,割地求和了事。

会说话的优势显出来了吧?

司马迁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借着搂缓的嘴,在《史记》中,带出了这位史记大妈。按着出场顺序,在史记女性中排名第七十三。

78.jpg
图源:来自网络



文伯妈是莒国女儿,闺名敬姜,嫁给了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季家。丈夫公父穆伯死的早,自己带着儿子公父文伯过日子。

嫁给了贵族,当然就是贵妇了。吃饭穿衣的事情不用愁,但把儿子培养成才却是比吃饭穿衣更让人揪心的事。

儿子一天天长大,高富帅的架势一天天显现。一张小嘴儿巴巴的,方方面面相当地讨喜,年纪轻轻就当了鲁国的高官。

有天儿子下朝回家,脱了制服,习惯性地到里屋去给妈妈请安,发现贵妇老妈正坐在纺车前正儿八经地纺线呢。

文伯笑着摇摇头,说妈,您老歇歇吧,我们这样的人家,还用得着您亲自纺线吗?要是让人家知道了,还以为我不会治家呢。

敬姜说,呸,哪有你说嘴的地方!我们鲁国难道要完蛋了吗?你们这些毛孩子,做官之后,把传统通通都丢了。我告诉你,劳动才能丰衣足食,自己亲自劳动才知道生活的艰辛,才能保持珍惜物命的善心。如果什么都不做,成天好逸恶劳,国家还不让你们给祸害完了?

数落一顿还不算完,又指着纺车说,我告诉你,这治国就像纺线织布,经线纬线包括布幅的长短宽窄都得有规矩,治国理政也得遵章守制,啥人干啥事,都得按着规矩来。你呢,千万不能不着调,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先人的名声要是毁在你手里,我可要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你看看,辣成什么样了。儿子高官厚禄,前呼后拥,对老妈又恭敬又孝顺,她却不知足不满足,动不动就是一顿训。

智慧辣妈的逻辑是,不教不成才,尤其是治国理政这样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含糊。



聪明辣妈从古到今都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

有天文伯在家里请客。按着当时的待客之道,甲鱼要敬给上宾。但不知怎么的,这天的甲鱼比较小,上宾露睹父为此很生气。文伯请他吃甲鱼的时候,他气哼哼地说:“等鳖长大以后我再来吃吧!”说完扬长而去。你说这顿饭吃的可有多尴尬。

文伯妈就给儿子发威:这是怎么回事啊?你爷爷曾经说过,祭祀的时候,要让受祭的人吃好;待客的时候,要让上宾吃好。你可倒好,把上宾气成这个样子。就凭这件事,你不配当季氏子孙,你给滚我出去,我不想再看到你!

公父文伯被老妈从家里撵出去了。

鲁国大夫们一看,说,咦,这老太太气性也太大了吧?为这点小事,值当吗?

大家纷纷前来说情,老妈妈这才同意公父文伯回家。

这件事,就把文伯待客方面的毛病给掰过来了。



出身高贵,聪明盖世,是人人想要共享的交友资源。

文伯的朋友多到数都数不过来。

文伯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友谊的快乐,翩翩浊世佳公子的派头十足十。

文伯妈决定好好教训教训懵懂的儿子。

大约是一个假期吧,文伯回家的时候,带了一位同学。

身为鲁国三大家族之一,一般人的家世很少能超过季家。这位同学到季家,虽说不一定诚惶诚恐,但肯定不敢托大。

文伯妈呢?她怎样对待这位小朋友?

年轻人到达的时候,文妈妈身着盛装,走下台阶,像迎接长辈一样,恭恭敬敬地把这个年轻人迎到客厅就坐……

文伯不理解,说不就我一同学嘛,小字辈儿,老妈干嘛动这么大的阵势?

文伯妈发挥开了,说人呢,有两三个好朋友一点不稀奇,但能容几个敢于批评自己的人就难了。齐桓公这个人你不陌生吧?每天总有二三十个人挑他的毛病,这才成就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这,就是肚量,干大事没肚量怎么行。

文伯妈又道,周公你也知道吧?他敬重的贤达之士有70多个,其中的12个,周公经常亲自带上礼品去看望他们。

然后,妈妈才切入正题,说你呀,交的朋友都是有求于你的人,与他们交往,只会助长你的骄气,不能增长你的德行才干。交朋友呢,要交那些超过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对你才能有帮助。

文伯冰雪聪明的,一点就透。从此交往的人都是阅历深厚、经验丰富之辈。见了长者远远就行礼,接待长辈的时候常常亲自端茶倒水。有事没事的常登门拜望长者,为人处世越来越老道。

见他这样,妈妈欣慰地说,儿子长大啦!

但令人遗憾的是,怎样正确对待私情的问题,还没等妈妈点化,文伯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读史卿曰:看书学知识,有老师管着。人生的方向,有老妈把着。每一件重要事情,都是文妈妈教子的工具。深厚的中华教子文化,值得我们好好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