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25|回复: 0

在苦难里看见光,在放手时学会爱 ▏朝霞说

[复制链接]

在苦难里看见光,在放手时学会爱 ▏朝霞说

发表于 2025-11-27 18:48:23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朝霞 于 2025-11-27 18:55 编辑




作者:丁朝霞

13.jpg

这几个月,情绪像沉在深海里,连呼吸都裹着沉郁。得知小洁妈妈生病的消息时,我躲起来偷偷哭了好几回,转身却要笑着去安慰她——我太懂那种疼了,她压根顾不上自己的病痛,满心都是发育迟缓的女儿,对孩子未来的不安像潮水似的裹住她,只有我们这些亲友,才能摸得到那股焦虑的冲击力。

这边的愁绪还没散开,又一场波澜撞了过来。一场普通的感冒,竟让孩子差点进了抢救室。蛋蛋妈妈后来跟我说,当时她吓得浑身发颤,却只能硬撑着冷静,打120的时候,每一秒都不敢耽误。总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是“累赘”,可只有我们自己清楚,他们是降落在人间的天使,是攥在心尖上的宝贝。他们或许不如普通孩子伶俐,却有着最纯粹的情感,带来的情绪价值,比谁都多。就像我常说的,“智商不高,情商高”,二十几岁的人说着几岁孩子的话,心里难免发酸,可我们愿意坦然接住这份酸涩,这份坦然里,藏着旁人不懂的踏实快乐。

就在我慢慢调整状态时,一个半年没联系的电话突然打了进来。“小刘你好!”我刚开口,就听见电话那头哽咽的声音:“丁姨,我不好。”那是平日里乐观又坚韧的小刘啊,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竟在电话里哭了。我的心猛地一揪,隐约猜到了几分,却不敢多问,只能静静等着他把话说完。


小刘是我们原快乐小屋学生佳佳的爸爸,也是我打心底里敬佩的人。他身有残疾,却从没抱怨过命运,靠着一双手撑起了一个热气腾腾的家。在他身上,永远能看到向上的劲儿,还有藏不住的感恩。他们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万幸的是,他遇到了通情达理的岳父母——就像我说的,“善良的人总会遇见善良的人”。七年前,我们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操心,几乎跑遍了乌鲁木齐周边的县城,可手里的钱有限,始终没找到能让孩子好好扎根、慢慢发展的地方。


12.jpg

四年前,我还在犹豫纠结的时候,小刘已经在昌吉一个偏远的地方租下了养殖场。他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立刻带着其他家长和孩子去看他。说实话,我当时就被震住了——一个在城里长大的残疾人,从没碰过养殖的活儿,却把一个破破烂烂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他老丈人陪着他,还领着儿子一起,到处捡石头、捡砖头铺地面,没喊过一句苦。就这么边学边干,竟真的把养殖场办了起来,他既能当畜牧师,又能给牲口接生,有模有样的,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暖。

可命运偏不遂人愿,就在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小刘的爸爸突然病了。他没说一句多余的话,咬着牙赔钱把养殖场转了出去。他跟我说:“丁姨,我吃多少苦都不怕,我就是为了我儿子,就想看着他能自食其力,能真正融进社会里。”孝字当头,他守在父亲身边,一守就是三年,直到送走父亲。可悲痛还没缓过来,母亲又跟着父亲走了。最让他心疼的,是母亲临走前的牵挂——她早早就默默给这个残疾的小儿子准备了一年四季的衣服,留下遗言:“我最放心不下我小儿子。”话没说完,可我们都懂,她还在惦记着:“我这残疾的儿子老了,我那发育迟缓的孙子该怎么办啊?”这份牵挂和小刘对自己孩子的担忧叠在一起,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


看着小刘的处境,我也常常想起我们身边的家长们。其实大家都在为孩子的未来着急,嘴里常挂着“怎么办”,可有时候,这份“紧迫感”好像还没真正落到实处。比如有的家长,一边担心“孩子以后怎么就业”“为啥没人愿意要我们的孩子”,一边又急着带孩子去应聘。每次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心里都会忍不住琢磨:或许我们可以先停下来想想,眼下是不是该先帮孩子把基础打牢?毕竟应聘的前提,是孩子能胜任那份工作呀。


11.jpg

比如说,咱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孩子现在会扫地吗?能做一件简单的家务吗?会不会自己泡碗面、洗个澡?认不认得字、能不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能不能独自去买一次菜,自己照顾自己一天?说实话,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暂时还做不到这些最基本的事。我们偶尔会觉得政府帮扶不够,可反过来想想,如果真有一份环卫或保洁的工作摆在面前,咱们的孩子能踏踏实实干好,能达到岗位的要求吗?

2022年发生的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都像给我敲了警钟。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儿子的“放手教育”做得挺早、挺好——家里拖地、做饭、买菜这些事,只要他能搭上手,我都让他试着做,总以为他已经够独立了。可等他真正走进社会、开始工作,问题却一下子都暴露了:他负责的区域卫生总是脏乱差,做事没什么主动性,有时候拖个地都像花猫脸。作为妈妈,我看着都觉得不好意思,更别说领导和同事了。幸好社区领导一次次包容,可再包容也有底线,后来单位减员,他的名字还是出现在了名单上。

得知消息的那天,我整夜没合眼,翻来覆去反思自己:是我太放纵孩子了,总觉得“会做就行”,却没严格要求他“必须做好”。我们都知道,孩子小时候遭了不少罪——他们没进过正常的学校,没享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不是学校不肯要他们,是病魔夺走了他们的资格。能看着孩子平平安安活下来,我们早就觉得是万幸,对他们的要求也不知不觉松了下来。可那天我才彻底明白,社会不会因为谁的“不容易”就降低标准,优胜劣汰是最真实的规律。正常人想要站稳脚跟都要拼尽全力,我们的孩子,恐怕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勉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14.jpg

其实我们这些家长,都习惯用带着“滤镜”的眼光看孩子——他们哪怕有一丁点进步,我们都能高兴好几天,我自己也不例外。可这份“滤镜”有时候会让我们看不清现实,忽略了该有的紧迫感。二十几岁的孩子,按智商算或许只有三四岁,可你看,三四岁的小朋友也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了呀。可有些家长总忍不住把孩子护在怀里:苹果洗干净喂到嘴边,饭做好端到跟前,孩子不会洗碗、不会端饭、不会开门、不会洗袜子,也舍不得让他们学。一边天天焦虑“孩子以后怎么办”“我们不在了孩子怎么活”,一边又不敢让孩子试着自己站起来,这样的焦虑,反而会让我们更迷茫。


今天说这些,也是想跟所有和我一样的家长掏掏心窝子:别再等了,紧迫感不是挂在嘴边的,是要落在每天的小事里的。等我们老得动不了的时候,孩子能给我们端一碗热稀饭、烧一杯热水、炒一个简单的菜,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与其抱怨政府帮扶不够,不如先静下心来捋捋思路,从家里的小事抓起——先让孩子能自己解决温饱,再慢慢学着做生活里的琐事。

我还是常说那句话:“放手教育也是一种爱。”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让孩子把这些小事做好、做扎实,就是他们走向社会最稳的第一步。我们能替孩子操劳一时,却替不了他们一辈子。在快乐小屋的11年里,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在提醒我:真正的爱,不是把孩子裹在怀里挡住所有风雨,而是教会他们自己撑伞走路。这三个故事里藏着的这些问题,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好好琢磨、好好想想,咱们一起为孩子的未来多做一点实在事。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
丁朝霞,女,智障残疾人的妈妈,快乐小屋创办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自治区第五届道德模范,自治区残联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公益路34年,始终坚持初心,为智障残疾人搭建了一个康复训练学习文化的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