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记得今天是几月几号吗?”12月12日,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评估室内,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魏彩霞坐在90岁的王奶奶身旁,正在进行专业的能力评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作为养老服务新职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走进公众视野。根据浙江省民政厅印发的《浙江省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人人享有多样化、普惠型的基本养老服务,浙江特色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而老年人能力评估,能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依据。近日,记者走进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体验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的一天。
评估从老人“进门”开始
魏彩霞是二福院的资深评估师之一,从业8年间至少为超过1000位老人开展过专业评估。她也是我这次“实习”的带教老师。
“评估工作从老人进房间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说这话时,魏彩霞眼睛紧盯着老人进门时的走路步态,极其专注。
“合格的评估师都有一双‘火眼金睛’。”魏彩霞说着,一边递给我一份纸质评估表。其中包括“自理能力”“基础运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社会参与”四个一级指标,具体涉及进食、穿脱衣、平地行走等26个二级指标。评估结果分为五个等级: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完全失能。
桌上,已经整齐排列好时钟、积木、塑料餐具等各类评估用具。我在老师的指点下,从桌上先挑选了“时钟”。
在这次评估中,我的任务是评估老人的“精神状态”,为他们的空间定向、记忆、理解能力等“打分”。
“奶奶,请您把时间调到8时20分。”我捧着表盘,目光紧盯着老人的手指动作。看似简单的操作,此刻在老人手里变得艰难起来。一阵犹豫后,老人将时针和分针一股脑儿拨到了表盘上的“2”字,这番操作让我一时手足无措。
“来,奶奶,您再看看现在是几点。” 魏彩霞迅速接过表盘,为我“解围”。她把时针和分钟轻轻拨动,这次时间落在了“7时20分”。“7时”,老人很快回应。“几分呢?”面对追问,老人最终摇了摇头。见状,我在“理解能力”一项打上了“1分”,耳边传来魏彩霞的提醒,“很好,一定要注意观察,眼睛没到位,评估肯定不准确。”
从“闲聊”中获得准确信息
“谈话评估就那么十几分钟,如何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
对于这个问题,魏彩霞和何双娟相视一笑,闭口不语,让我在接下去的评估中继续寻找答案。
“奶奶,最近有没有和刘奶奶一起出门去买东西啊?”“小蔡(护理员)、刘奶奶、我,我们三个人,一道去配药买东西。”老人开心地闲聊“日常”,魏彩霞一边微笑回应一边提笔记录,在老人的“空间定向”能力一栏打下高分。
随着谈话深入,我慢慢“摸”出一些门道:按着表格提问,容易让老人不安,要通过“闲聊”的方式让老人自在地表达或呈现个人能力的准确信息。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具备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也要有较强的表达、观察能力。
数智赋能下,如何优化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张健钰说,二福院为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专门开发了一套智慧评估系统,从老人入院开始,录入老人基础信息、测评各项能力评估指数,记录在案后,系统随之智能化“生成”一人一册的健康管理档案。
每次评估过后,与养老护理员、健康管理师对齐老人的信息“颗粒度”,制定相应的照护方案,也是评估师的工作。一天体验下来,我感到做一名合格的评估师,真的不是“聊天”那么简单。
记者 陶悦清 通讯员 华辰冰
来源:浙江老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