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努尔斯曼(西南科技大学)
近日,四川一男子辞职照顾智力退化至2岁的患病母亲四年被质疑啃老的新闻引发热议。面对网友啃老质疑,当事人张植对海报新闻记者称,妈妈的退休金每月只有2000元,自己没用过妈妈的退休金,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因做自媒体,有了些收入缓解了压力。(5月8日 海报新闻)
这场舆论风波中,一个用青春守护亲情的选择被贴上“啃老”标签,暴露出社会对家庭照护者的傲慢与偏见。当尽孝需要自证清白时,我们或许更该反思:究竟是谁在“啃食”人性温度?
键盘侠们敲出“啃老”二字时,显然选择性忽视了三个事实:2000元退休金在成都仅够基础医疗开支,全职照护患病老人相当于三班倒的“无薪护工”,而自媒体创收恰恰证明其独立生存能力。这种将亲情折算成经济账的粗暴逻辑,本质是功利主义对人性价值的绞杀——仿佛只有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自己在职场厮杀才算“正经人”。
“啃老”指控的荒谬性,在于将复杂伦理命题简化为经济剥削判断。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000万人。张植不是在“啃老”,而是在填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缺口。那些坐在空调房里批判孝子的人,既不懂24小时待命的照护强度,也不明白失智老人可能半夜出走、失禁甚至攻击他人的精神重压。苛责个体“不够专业”“不够高效”,无异于让溺水者自证游泳姿势是否标准。
这场争论,本质上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一边是以人为本、重视情感价值的文明理念,另一边是唯经济论、将个人价值简单等同于物质产出的功利思维。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若社会不能改变“职场拼搏才是成功”的单一价值评判的偏见,未来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将何去何从?政策层面,亟需建立照护者支持体系,从经济补贴、职业保障等方面给予照护者切实帮助;舆论层面,更应摒弃对家庭照护者的无端指责——因为今天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就是明天我们老去时将面临的现实。
当疾病夺走母亲的记忆时,张植用四年光阴为她重建了一个温暖宇宙;而当偏见侵袭这份守护时,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沉默的帮凶。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从不在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上,而在如何对待那些为爱弯下的脊梁。或许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允许人们体面地尽孝,才是对“老有所终”最郑重的承诺。
来源:红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