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查看: 1724|回复: 0

这届年轻人,正在找回年味

[复制链接]

这届年轻人,正在找回年味

发表于 2025-1-17 18:07:08 阅读模式 正序浏览
1724 0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向日葵 于 2025-1-17 18:08 编辑





掰着手指头数,过年就剩十来天了。


每年过年,总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老舍先生很早就看得很透彻,他在《大发议论》中说:“冷也得过年,热也得过年,过年是一种艺术,与寒暑表的升降无关。”

这一年,冷暖自知。但就像老舍说的,过年是一种仪式感,生活滚滚向前,过年回家,熟悉的家人和朋友仍要聚一聚,越是感受到温差的时候,越是需要温暖人心的仪式感。这方面,当代年轻人值得赞赏。过年回家,他们也许会怕被催婚,也许会为未来焦虑,但对于年味,他们也在锚定和找回属于自己的仪式感。

打开短视频和电商APP,满是社火、花灯、年画、剪纸、簪花……祖国大江南北,各种传统年俗随着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点赞和下单迎来了新生。如果将这个“大江南北”更具象化,就是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令当地人骄傲的一项年俗。无论在官方的等级如何,都是童年的一部分,或存于记忆,或藏于味蕾。

我们找了几位年轻人,跟着他们先“回”了趟故乡。

极光 95后手艺人
老祖宗的表情包活了

对外介绍,我都说自己是一位入行不久的手艺人,学的是傩戏面具制作,更通俗一点,就是还原老祖宗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表情包”。

“人有难,方有傩”,作为“百戏之祖”的傩戏本质上是一种驱鬼逐疫、祈福禳灾的仪式,《礼记》里就有对周王朝“大傩”的描述,到了后来,这种偏原始的仪式融入了更多戏曲表演的内容,宋朝《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傩仪”已趣味十足。

我的老家在贵州,隔壁有个彝族村寨,把老虎当成祖先,要跳一种叫“老虎笙”的傩戏,主要是模仿老虎生猛有力的动作,算是一种图腾崇拜。后来出门学习,发现大家对傩戏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就想着能不能动手做一些有特色的傩戏面具。

傩面具种类众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兼具出粗犷朴拙和庄典华丽。

很多人对傩戏的印象是“中式恐怖”,来我这里买面具的年轻人不少是万圣节用来当气氛组的。有老师开玩笑,春节是一些贵州人的万圣节。

但实际上傩戏面具和戏曲的脸谱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文化本身并不孤独。大家熟知的京剧里的红色,在傩戏面具里也表达同样的情感。
这些年,傩戏面具也越来越出圈。感谢杨丽萍老师在《平潭映象》里大量加入了傩戏,《黑神话:悟空》里有个装备叫“百戏傩面”,都说“戴上傩面是神,摘下傩面是人”。这次,全球玩家都有机会戴上傩面扮演“天命人”,重走西游路。

粒粒 90后媒体人
山西彻底赛博朋克了

我的老家在山西,一个原本在大家印象里灰头土脸的地方,却在去年春节因为挂彩灯被全国网民“观摩”,山西人春节有了限定版的皮肤。

打我记事起,家里就会在春节挂彩灯,准确说是挂灯笼。以前至少我们家还是以低调的红灯笼为主,不知道什么时候“卷”了起来,灯笼陆续变成了彩灯,从静态到动态,有的还集合了音箱功能,就像歌词里提到的“闪耀的灯球”。

去年上了热搜后,我也频频被身边人提问,是不是为了亮灯真的每家每户都在阳台上装插座?是不是过年期间不能关灯?为此,我和山西的朋友们还对过,确实大差不差。

比如,关灯这事上,严格说是要分时间段的。除夕到初五是绝对不能关,初五后晚上睡觉前能关,通常到元宵节后把灯拆下来。

不过说起山西彩灯,还是有历史的。传说唐王李世民曾在太原看花灯,还赏赐过花灯艺人。但那个彩灯更多是跟元宵节闹花灯一样,是中大型的彩灯,组成气势如虹的灯会。去年《黑神话:悟空》火了,山西也跟着出圈。其中就包括高平市铁佛寺里的二十四诸天明代彩塑。恰好彩灯是高平的特产之一,据说前段时间有工厂把二十四诸天塑像以彩灯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此这般,被津津乐道的“晋西北”更是亮成了“一锅粥”。

吴纯 00后上班族
西湖醋鱼+定胜糕=?

一个湖北赤壁人到杭州来求学、工作,还是很有找到“第二故乡”的感觉。两座城市规模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对东坡先生的爱是发自肺腑的。在吃这件事上,我还发现了两地的共通点。

注意,这里用的是“吃”,而不是“美食”。因为即将出场的,是大名鼎鼎的“西湖醋鱼”。其实,网上对西湖醋鱼的恐惧被放大了,我自己吃起来觉得还好,由于是酸甜口,算不上一道全国通吃的“美食”,倒也没到不堪的地步。

西湖醋鱼用的是草鱼,我们那也有一道用草鱼做的非遗小吃:鱼糕。你看一个名字,就将“年年有余”和“步步高升”放在了一起。杭州还有个“定胜糕”,对外人来说,西湖醋鱼加定胜糕的组合有点奇怪,但对于吃鱼糕长大的我来说,还是有点亲切的。

简单说下鱼糕的制作过程,先要把草鱼鱼肉剔出来,削片、沥干后剁成膏状,用姜末、细盐和生粉腌制成茸,再和蛋清一起搅拌均匀,上锅蒸上半小时后,表面抹一层蛋黄,再小蒸五六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鱼糕还可以二次加工,和蟹棒似的,涮火锅、煮汤吃都行,味道确实鲜美。放在平日,谁有这闲心来“伺候”这一条鱼?这一生肯给你亲手做鱼糕的,屈指可数。

这就是湖北人所谓的“吃鱼不见鱼”,和杭州的孤山不孤、断桥不断是不是异曲同工?
  
你看,90、00后谈到家乡的传统年俗和“非遗特产”,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看的,都充满了热情和了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开始热衷于打卡身边的传统文化,许多快被遗忘的传统都受到了流量的垂青,有了当代的演绎。在一个技术大爆发的时间节点,传统文化意外地获得了力量,野蛮新生。

仅从淘宝的数据来看,临近年关,围绕传统年俗消费的商品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山西彩灯销量12月环比11月增长257%;年货节以来,湖北鱼糕销量月均增长25%;傩戏面具的销量1月环比12月暴涨20倍!

另外,还有河北芝麻秆、洛阳八大碗、湖南烤火箱、广东柚叶、海南鸡屎藤糍粑等等,都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垂青。

有意思的是,不少年俗体现出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特性,比如湖北鱼糕在湖北的订单量只排在第四,浙江、广东、江苏都超过了湖北。买河北芝麻秆的,河北人甚至挤不进前十。

这或许就是“春节”的意义所在。在一年最特殊的时间点,和这些被岁月打磨出包浆的传统年俗一样,温柔却急切地提醒着每个人“故乡”的存在。

有故乡就有根,有根就能生长,就有希望。


文|白开
壹点号一食谈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来源:齐鲁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