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
一张桌子,几把椅子,窦文涛既是导演,又是演员,相对于“观点”,他也在乎“语言”;相对于“情怀”,他觉得更好玩的是“人的状态”。“看法总会过时……命运的看法比我们更准确。”作家余华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这其中涉及艺术伦理。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窦文涛是一名谈话节目主持人,不如说,他在骨子里,是一位“聊天”艺术家。以下是他的讲述。
聊天的价值观是什么?起码我聊天的一种价值观是:观点不同没有我们的友谊重要。我们连抬杠都是笑着的,是为了开心。人们为什么聊天?不一定是为了得出什么结论,更多的是交流信息、联络感情,或者仅仅是消磨时间。聊天是人类最悠久最普遍最广泛的语言生活、娱乐生活、精神生活。
我喜欢看不同人讲话的状态,说真话有说真话的可爱,说假话有说假话的可爱,吹牛有吹牛的可爱。会不会聊天是一回事,会不会听聊天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阿城老师讲话很精彩,但是有的学者会说,他讲得不对。他对不对,跟我没关系,或者说他对不对我可以回去查证,明白就行了。但是聊天的时候,一个人哪怕表达了一个不对的观点,但是他用来说明这个观点的知识是非常精彩的,或者说哪怕他这个观点经不起考证,可是他讲得非常幽默,这个也可以学习。
你能欣赏一个人的智慧,而不执着于他的对错吗?有一次我问阿城一个问题:关于《论语》里讲的“吾与点也”。孔子问他几个弟子,你们都有什么志向?最后曾皙说,我就是希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最后认同这个学生,说“吾与点也”。有次闲聊我问阿老:孔子是儒家,可他认同的境界,就是曾皙说在大自然中洗澡吹风唱歌啥的,怎么感觉有点像道家?阿老当下一句让我一点就通,他说这个“咏而归”,儒道的区别在“归”不“归”:庄子是放浪于天地之间,儒家是放浪完了之后,这个“归”,他还是要回家的,回到他的正常人的生活当中,回到社会的秩序中,家庭的秩序中,所以你看儒家讲的是“咏而归”。而道家他感觉自己与天地同化,他不回家了。对《论语》里的“归”字,难道是这么理解吗?我都不太相信。可是你佩服不佩服?一个人你问了他一个问题,他当下就回答了。这里面有他对道家和儒家的认知。妙啊!
所以说,只讲对错实在是一个太窄的向度了,人的表达里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你可以不认同他的观点,但你不必执着于对错。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是态度太多,了解太少;判断太多,认知太浅。我总是跟嘉宾说,自由地讲,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打断别人。他想插话了,我就随时住嘴让他说,像是自己一边带球一边找人,终于把球传了出去。我的表达欲变得残缺不全,但也很有意思,因为都是一段一段的。光洁如瓷是一种质感,粗粝如陶也是一种质感;完整流利是一种说话的质感,支离拙涩也是一种说话的质感,就像太湖石,看的就是漏洞百出又婉转通透,虚实相生又浑然天成。
来源:北京青年报
|